

比亚迪以智驾平权之姿入局,引发千亿自动驾驶市场格局变动
年初,比亚迪以 “全民智驾” 战略在行业内掀起惊涛骇浪。近段时间,不少车企高管急忙联系一级供应商,急切询问:“能不能做出和比亚迪一样的配置?” 这一幕不禁让人回想起 2022 - 2023 年智能驾驶行业的风云变幻。
有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这就像是给濒危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一些原本濒临被市场淘汰的智驾公司又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以往,车企对入门级车型的智能化布局较为保守,通常只在中高端车型上配备高速领航功能。然而,随着比亚迪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 10 万元级市场,整个行业被迫全面提升配置标准,如今入门车型标配高速 NOA 已成为大势所趋。
这种变革虽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进步,但也可能引发一些消费层面的争议。当 “全系标配高速 NOA” 成为 2025 年行业共识后,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芯片供应商、域控制器厂商以及算法开发商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部分原本打算退出该领域的从业者意外迎来了新的市场契机。有人认为,这场变革实际上是比亚迪联合产业链共同发起的战略行动,也有人猜测这或许是资本方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后一次套现机会。
中端算力市场格局大洗牌
目前,经过量产验证的中端算力芯片,主要有英伟达 OrinN 和德州仪器 TDA4VH 两大平台。英伟达 OrinN 搭载于小米 SU7 以及比亚迪的多款主力车型(包括比亚迪自研方案与卓驭系统);德州仪器 TDA4VH 则助力五菱云朵打造出经典的 ADAS 案例。但行业数据显示,这两个平台在国内新车型规划中的地位正逐渐被边缘化。业内人士坦言:“TDA4 的生态建设滞后,除了百度与大疆卓驭外,很少有成功案例。”
以吉利和长安为例,为了应对比亚迪带来的冲击,它们都转向了地平线 J6 系列平台。吉利将十余款车型的智驾开发工作交给轻舟智航与福瑞泰克,长安则依靠自研团队加快布局。此外,北汽、长城、奇瑞、比亚迪和东风岚图等车企的多款车型,也都选用或定点了地平线的 J6E/J6M 芯片。甚至为了挽救毫末智行,长城汽车也有望采用 J6M 芯片,由此使得 J6 生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这种转变在产业链上引发了连锁反应。继 2022 - 2023 年的 J5 混战之后,头部算法团队和末流供应商竞相争夺与主机厂的合作机会,地平线也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努力寻找合作机遇。最终市场形成了两极分化的格局 —— 二线 Tier2 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智驾 Tier1 企业则构建起技术壁垒。目前,除了 Momenta 和元戎启行,国内主流的智驾前装算法公司都已加入 J6 中算力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大疆卓驭也将采用 J6E 芯片,凭借自身强大的工程实力首次进入该领域,成为地平线生态中首个具备硬核实力的成员。除了 Momenta 采用高通 8620P 方案,获得奇瑞丰田等品牌部分车型的选用外,地平线几乎垄断了中算力芯片市场,曾经的竞争对手爱芯元智等已逐渐退出高阶智驾赛道。芯片行业人士指出:“要实现盈利,需要达到 500 万片级别的出货量,在现阶段的市场中,仅能容纳一家领军企业。”
算力评估体系面临革新
近期,行业内传出 Momenta 自研芯片流片成功的消息,该芯片标称算力介于 OrinX 与地平线 J6H/J6P 之间(约 270TOPS)。但工程师群体普遍对传统的算力评估方式表示质疑,因为各家芯片都是针对特定算法进行优化的,单纯对比参数已无法真实反映芯片的性能。正如一位工程师调侃道:“某媒体宣称高通 8620P 算力为 128TOPS,实际上这是针对特定模型优化后的结果。”
技术专家透露,Momenta 芯片的实际有效算力可能降至 180TOPS 区间,定位介于高通 8650 与 OrinX 之间,主要用于城市 NOA 场景。这意味着搭载 J6M 与 SA8650 芯片的车型,完全有能力挑战单 OrinX 方案。目前,在有限算力条件下,具备一定城区 NOA 能力的团队主要有 Momenta、大疆卓驭和小鹏三家,而轻舟智航和博世等企业则急需通过新的量产成果来证明自身的技术实力。
此外,芯片平台迁移的复杂性常常被低估。从设计定型到量产落地,Tier1 企业需要投入数亿资金;主机厂如果切换自研芯片,可能导致原有的技术团队闲置。当下,就有一家新势力企业正面临 Orin 团队与自研芯片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凸显出行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产业反思与未来展望
经过三年的无序竞争,智驾芯片行业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地平线 J6 系列的成功,既得益于芯片架构的创新(强化了对 Transformer 模型的适配),也离不开精准的市场策略和有效的资本运作。但行业也需要警惕重蹈 J5 时代的覆辙 —— 为了争抢订单而盲目承诺,最终损害品牌信誉。
对于车企而言,智能化竞赛不应仅仅停留在配置参数的比拼上,更要关注用户体验。回顾 2023 年那些堆砌五六枚芯片的不合理方案,如今 J6 生态的繁荣让我们明白,只有淘汰投机者,推动技术真正落地,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这需要主机厂、芯片商与 Tier1 供应商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让智能驾驶从资本故事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用户价值。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