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汽 - 大众以破局合资之势,成功打通闭环,全力领航汽车新赛道
在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汽 - 大众凭借 34 年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入洞察,成功构建起 “中国需求→本土开发→全球复用” 的高效闭环。当下,合资车企面临重重挑战,市场空间受到挤压,而一汽 - 大众以 “突破 2025” 为年度主题,积极探索穿越周期的路径。
中德携手,扩充产品 “弹药库”
近日,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十余位高管共同见证,足见其重要性。依据规划,自 2026 年起,一汽 - 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 11 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车型,以此充实产品 “弹药库”。同时,一汽 - 大众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及研发,承担更多开发责任,从体系层面夯实自身 “战斗力”。中德股东此番携手,旨在全力打造合资领域 “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 的新标杆。
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 - 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表示,此次签约是一汽 - 大众践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之际,中德双方股东将依托多年合作积淀,战略协同,推动一汽 - 大众可持续发展,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出行需求。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称,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一汽的长期合作,为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本土研发实力将为新产品赋能。这表明合资企业转型刻不容缓,中德加深合作将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 “德国工业体系 × 中国创新速度 = 产业变革加速度” 的全新价值公式。
创新转型,深挖市场潜力
与以往单纯引进产品不同,一汽 - 大众已深度融入本土化商品定义及研发工作。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 - 大众 SOA 电子电气架构,并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混动动力总成合作开发中,一汽 - 大众也将发挥主导作用。
一汽 - 大众在 “自立自强,创新转型” 道路上稳步迈进。目前,其在全国拥有 7 大研发基地,研发人员与资金投入持续增长,未来每年研发投入超 180 亿元。结合股东双方核心技术能力,一汽 - 大众重点布局架构、座舱、智驾、三电及造型等领域,巩固燃油车地位,在三电两智方面取长补短,加速突破。同时,凭借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刻洞察,建立起 “中国需求→本土开发→全球复用” 闭环。
此次战略合作中,大众品牌新能源商品将引入全新 CMP 等电动平台,搭载全新电子电气架构 CEA,推动一汽 - 大众智能电动转型升级。在紧凑级车型市场,基于 CMP 平台将推出两款纯电动车型,搭载高性能 CEA 电子电气架构,带来先进数字化服务与高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同时,利用 CMP 平台灵活性,首次打造两款插电式混动车型,满足市场对混动车型的需求。此外,基于 MEB 平台的新车型也将通过 CEA 实现智能化升级。在中级车市场,将推出两款基于未来先进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及其增程式版本,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和电动出行体验的需求。CMP 平台开发周期比传统流程缩短 30%,成本优化 40%。CEA 电子电气架构能拓展数字服务,集成先进功能,支持 OTA 升级,优化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减少车内控制单元数量 30%,提升运算性能和安全性,优化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高效变革,回归市场一线
在电动智能化浪潮与自主品牌崛起的形势下,一汽 - 大众虽暂时稳住市场份额,但盈利水平和利润率受到影响。面对激烈的价格战,陈彬认为 “快鱼吃慢鱼,效率决定生死”。去年 12 月,陈彬接任一汽 - 大众总经理后,迅速开启战略革新征程。在商品层面,破壁扩容,稳油、加电、谋出海;技术层面,破立并举,自研、扩圈、拼速度;思维层面,破茧自立,突破、转变、利客户。
近 34 年,一汽 - 大众累计上缴税金超 7000 亿元,是国内首家产销突破 2800 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为产业上下游创造近 50 万个工作岗位。1-2 月,一汽 - 大众终端零售销量超 24 万辆,跑赢市场大盘。2025 年,一汽 - 大众有望成为国内首家累计产销 3000 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奥迪品牌也将突破 1000 万辆销量。此次中德合作快速落地,标志着德国工业体系与中国创新速度深度融合,一汽 - 大众已找准方向,加速前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