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资讯

中国制造业一线的调研报告之三:全面开放合作共赢

时间:2018-07-23 15:31    作者:宋元明清   来源:中国网    热搜:制造,调研,合作,制造,调研,合作阅读量:7087   

在中国商用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总装生产线,一架大飞机即将成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飞机项目聚合了以中航工业、GE为代表的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家一级供应商,促成了国外系统供应商与中航工业、中电科等国内企业组建了16家合资企业,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结合,逐步从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共赢的重要领域。”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大国和境外投资大国,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不断拓展,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站在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船坞码头看去,一个庞大的智能绿色的现代化船厂面向大海、巍然屹立。2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后,从80年代起,中国船舶工业在各行业中率先走出国门。当时,一批中日船厂建立了一对一的友好合作关系,研修生和技术顾问互访频繁,深化与造船先进国家的管理和技术交流。同时,国内造船厂效率低下、配套能力低、产品单一,盈利能力差,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弱的问题逐渐显现。

那个时候,在国内由于受到当时保守思维的影响,一些人把外资进入看作是对中国民族船舶工业产业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国外,为保证本国船厂的生存,日本等造船先进国家通常不允许本国的造船企业在他国进行大规模投资来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

1995年,在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和省、市地方政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原中远集团和日本川崎重工于1995年12月签署南通造船项目合资合同,中日双方以股份参半的方式,正式开启了中日合作造船的旅程。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是改革开放中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能够看到这个时代的缩影。”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弓介绍说,近23年来,中外合资双方本着“诚信为上、合作共赢”的理念起步,发展到今天对合资成果的“共荣共享”,在中国南通成就了本土成长的世界品牌-“NACKS”。

制造业是中国开放最早的领域。改革开放40年来,从船舶、汽车到飞机、电子,中国制造的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制造业也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种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96.1%。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目前,制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为合作双方带来丰厚回报。

开放层次不断提高

在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6号,尽管北京吉普的生产车间早已难觅踪影,但新拔地而起的北京市档案馆却见证了中国汽车业的对外开放。

作为中外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北汽集团与美国克莱斯勒合资的北京吉普于1983年6月1日破冰新生。此后,德国大众、宝马、奔驰,美国通用、福特,日本丰田、本田、日产,法国标致雪铁龙、雷诺,韩国现代,全球前十大跨国车企先后完成在中国的合资和建厂,中国也由此被誉为“全球竞争最激烈和最开放汽车市场”。

如果说最初的合资,跨国车企主要还只是用技术换市场,处于较低层次的开放,那么2008年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打造新领克,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跃上了一个台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的开放层次不断提高。外商投资的重点从最初的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如今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7.9%、71.1%和28%。

中美、中德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联盟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围绕产业、标准化、人才培养、示范园区等重点合作方向,开展了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试点示范,促进中德双方互学互鉴。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也在快速提升。2012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1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在进入“全球产业20强”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中,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等企业几乎都在欧洲建立了研发机构。

平等互惠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苗圩说。

1980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各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陆续通过这个窗口打开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市场。如今,大众、西门子、苹果、英特尔、三星、丰田、塔塔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身影已经遍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

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回报。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17.0%、12.3%、4.6%和1.8%。

同时,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也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产品,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发展和税收,不断上演双赢和多赢的故事。截至2017年底,仅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达到3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4.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

“2010年吉利从福特手中并购沃尔沃时,沃尔沃全球销量不到37万辆,亏损100多亿元。去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增长到57万辆,年盈利100多亿元。今年全球销量就将达到62万辆左右,盈利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吉利和沃尔沃就是一个在开放中相互成就的经典案例,吉利帮助沃尔沃降低了成本,而沃尔沃帮助吉利在研发能力和质量控制上实现了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到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提出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所言,无论大国还是小国的现代产业体系都应该是进行国际化循环的开放系统。在现代经济中,除了极为特殊的产品之外,封闭的产业系统是难以生存的。可以说,在现代产业发展中,越是开放,就越是充满活力,越是强健和具有市场适应性;而封闭则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

同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互利共赢、开放合作都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根本原则。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还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苗圩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制造业一线的调研报告之三:全面开放合作共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