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江宁路街道,白领午休有了新“娱乐”项目——拿上手机到辖区内的历史建筑前“打卡”。经过两个月的资料整理与制作,“最爱人文江宁”平台上线。只要扫扫老建筑上的二维码,街道辖区内71处文保点、历保点以及老居民难以割舍的记忆点就会出现在手机地图中。点击自己感兴趣的老建筑,历史资料等会一一呈现,还配有解说。
江宁路街道辖区内历史建筑资源丰富。这两年,街道挖掘“老底子”,在居民中征集关于江宁记忆的绘画,将辖区内的历史老建筑、红色记忆点等融入地图、填色书、故事书中赠送给居民,希望帮助更多居民留住记忆。
不久前,在大调研中,不少辖区内白领向街道反映:地图、填色书、故事书所能承载的内容有限,是否有其他方式可收入更多记忆?于是,街道开发出“最爱人文江宁”平台,以更轻松的方式,让白领随时了解到这些城市记忆。
记者看到,71处城市记忆被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江宁记忆、红色记忆、文化场域、民族品牌等类别,只要点击感兴趣的分类,建筑地标会在地图上显示,再点进去就会有详细介绍。
通过梳理,街道特别找出那些尽管没有被列为历保或文保建筑,但在老社区居民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记忆点。在“最爱人文江宁”平台上,点开昌平大戏院的建筑图片,可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资料:昌平大戏院,曾位于昌化路334号,存在于1946年到1958年,专门上演淮剧;解放后,改为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昌平戏院;后来,昌平大戏院地块一度变为江宁电影院,昌平大戏院见证了淮剧在上海的发展历程。
为吸引更多人,街道引入年轻人中流行的打卡、排名等概念。平台上“我的卡牌”和“回忆值排名”两个选项,就有偏社交化的功能。“我的卡牌”可让使用者看到自己造访的地标数量,签到可积分。“回忆值排名”则让使用者看到自己在朋友间的排名。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