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资讯

在这个90%企业都亏损的行业,这个“农民”凭啥能盈利?

时间:2017-12-11 13:32    作者:肖鸥   来源:搜狐    热搜:企业,盈利,农民,行业,企业,盈利,农民,行业阅读量:7671   

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8月24日,在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沙钢集团以营业收入1983亿元列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4位。

在今天90%的钢铁企业在亏损的时候,沙钢还在盈利,这和背后的执掌者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因作风强硬,沈文荣得名“钢铁沙皇”。他在沙钢也的确像个“皇帝”,沙钢人都对他敬若神明。但这不是因为他身居高位、权杖在手,而是因为他总能在沙钢最困难的时候指出一条生路,让沙钢在要么升级要么死去的选择中成功升级存活。

农民沈文荣

1958年,砸烂家里的铁锅、铁盆拿到土钢炉里去炼钢的事儿像风一样刮遍了全国。在沙洲县(今张家港),12岁的沈文荣追着去看热闹,不过追着追着就不追了,因为他肚子太饿了。饥饿和大炼钢铁的记忆混杂在一起,他哪个都不会忘记。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热闹——钢铁会成为他一辈子愿意从事的事业。

19岁那年,沈文荣考上了一个棉花加工机械学校,后来进了江苏沙洲县锦丰轧花厂。1975年,轧花厂自筹45万元建了一座小型轧钢车间,沈文荣是筹建人之一,他和29个工友一起学习炼钢技术。

那时,国家虽然没有鼓励农民办小钢厂,但也没有限制。因此,一批小型钢厂在江浙一带露出头来。当然,谁也不知道哪天政策限制了,他们就走到了末路。沈文荣看到了这一点,不断寻找机会企图变个身份,即从农民企业变成“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样企业就不会有身份阻碍,农民工变工人,最后皆大欢喜。1979年,轧钢车间获得不错利润,沈文荣乘机向政府进言想“变身”。结果他碰了个软钉子,政府回答说,你还当你的农民吧!

沙钢集团前身,沙洲县锦丰轧花厂老照片

这让沈文荣很无奈。可沈文荣不甘心,他要做出一个比“全民所有制企业”不差的企业出来。

1983年,轧钢车间被命名为沙洲县轧钢厂,次年,沈文荣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厂长。这一年,他38岁。虽然名为钢厂,沙钢年产不到1万吨,产品只有小圆钢、小螺纹钢、小角钢等七八种。像沙钢这样的小厂,当年的苏南地区到处都是。在距离张家港不远的上海,宝钢正在建设中,设计年产钢670万吨。

怎么办?怎么才能不和自己一样的小厂为伍,变成像宝钢那样的大型公司?沈文荣自问。他内心渴望做大,大就是好。

首先他从产品入手,一反跟着别人做的打法,从无人问津的窗框钢产品切近细分市场,并一炮打响,其后不断扩大生产线,到1988年,沙钢已经建立了4条窗框钢生产线,年产量达到13万吨,占有全国市场60%的市场份额。这时,苏南地区曾经和沙钢差不多的小钢厂,因为产品重叠,有90%被淘汰出局。

沈文荣知道,这只是一次出奇制胜,公司依然没有自己的独特技术,随时有死掉的风险。于是,在窗框钢带来滚滚财源的时候,他搭船出海,游历欧洲各地,引进新技术。

两次豪赌

1988年,他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生产螺纹钢。这是沙钢历史上第一次拥有先进生产技术。

这个第一次也暗含了巨大风险。因为沈文荣把公司几年积累的资金全部砸了进去,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在全体员工大会上,他大手一挥:“(如果)引进来却运转不了,就把它办成展览馆,我去卖门票,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回到家,他吃不香、睡不着,因为这个豪赌非生既死,如果死,他卖票的机会有没有到在其次,他担心对不起一手建起来的沙钢。

1991年,沙钢75吨电炉项目点火投产,因为正逢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家掀起新一轮基础建设高潮,钢材市场异常蓬勃,不到3年,沙钢的电炉项目连本带利全部收回。最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使公司产能翻番,由此实现了炼钢到轧钢的全部自动化。至此,沈文荣长舒了一口气。

2001年,德国多特蒙德市因为城市发展需要,霍施钢铁公司不得不挂牌出售。得知霍施钢铁公司出售的消息后,沈文荣当即飞往德国。经过一番仔细勘察后,他决定买下霍施钢铁公司全套设备。

经过紧张谈判,沙钢作价3380万欧元买下霍施钢铁公司全套设备。有人说沈文荣买了一堆废铁。但实际上,霍施钢铁公司的“家底”含金量很高,它由四座工厂组成,这是一条设计年产能300万吨优质钢板的长流程生产线,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及供辅配套设施,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进设备,设备原值约20亿欧元。

沈文荣考虑的不仅仅是价格,他最看重的是这套设备和技术。如果这条长流程生产线能及早搬迁到中国,将帮助沙钢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彼时大型钢企武钢产能也在千万吨以下,沙钢将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市场领先。

但在搬迁问题上,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德国人一开始拒绝由中方拆解,但对于沙钢来讲,最主要的是由德国人拆解将无法控制工期,而且直接成本还将增加很多。沈文荣十分震怒,表示如果拆解工作不交给中方就解除收购协议。

最终,沈文荣赢了。2001年年底,中国1000名工人住进了霍施钢铁公司。史无前例的总重达25万吨的钢厂设备拆迁,让世界同业们瞪大了眼睛。霍施钢铁公司以为中国工人需要三年来拆迁,而沙钢计划是两年,殊不知驻厂工人们只用了一年来搬迁,又用了半年清场即告结束。

同样让世界同行刮目的是,在重建新厂时,沈文荣重金邀请国际知名的钢铁工程设计公司奥钢联重新评估、设计。在其后的4年里,原霍施钢铁公司的年产300万吨项目被改造建设成沙钢年产650万吨长流程钢板生产线,包括收购、搬迁费用在内,整个项目合计投入200亿元,建设周期节约4年。

2005年6月19日,沈文荣等待一夜的首批板卷产品成功下线,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他五年没有安枕。

650万吨长流程钢板项目的成功,使得沙钢进入到极少数供应高端汽车用钢的钢厂之列,为沙钢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2005年,沙钢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人均产钢量达到1075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长冬”之下,只做自己

2008年以来,国内的钢材市场疲软,90%以上的钢铁企业亏损,沙钢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沈文荣曾说,一吨钢只赚一盘小炒肉的钱!他说:“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比例在20%-25%,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其他行业比如煤、铁矿也是供大于求,这也是新常态,会使得我们钢铁行业发展能够相对稳定。”

沈文荣所说的相对稳定,主要只是就规模而言,没有企业会在一眼望不到边的产能过剩的市场中去扩张。不稳定的是,技术和管理落后的企业将在5年后陆续被淘汰,整个淘汰过程有可能延续20年。“1975年我去英国买设备,他们为什么卖给我啊?当时英国已是钢铁严重过剩,40年过去了,他们依然过剩。2002年我去德国购买钢铁设备,他们也是产能过剩,到现在13年了,还是那样。中国消化过剩产能,没有十年二十年,是化解不来的。”

因此,沈文荣在完成了之前规划好的几项钢铁企业并购后就停了下来,他开始反思钢铁主业的发展方式。面对新常态,沙钢管理层提出将发展的重心从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经济发展方式从单一的钢铁生产转移到非钢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来。于是,沙钢的最近几年的战略是进一步做精、做细、做优钢铁主业,拓展与钢铁主业关联度大的多元化经营领域;有选择地发展非钢产业。

沈文荣强调,在这场长冬中,企业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以效益为中心,平衡生产;抓好精细化管理;保持低负债率;坚持精品化;最后是信心。他对资产负债率特别关注,他说,“企业资产负债率65%以下的有效益,70-80%的效益下降,超过80%就很难有效益。”沙钢的负债率他希望5年后做到55%,10年后做到50%以下。他说:“企业要有思想准备,向内要做好自己,向外要把握好形势,要研究负债结构,少借银行的钱,甚至不借,这种企业是倒不了的。”

沈文荣觉得,每家企业情况各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安排。“只要树立信心,把握好方向,给自己定好位,认真转型,做实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赢到最后。”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搜狐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在这个90%企业都亏损的行业,这个“农民”凭啥能盈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