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7月28日讯(记者 韩鹏飞) 当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宏观政策支撑和国际经济周期复苏的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经济企稳更多是补库存的短期效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复苏还有待时间。发改委专家分析认为,下半年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未来还应坚持金融去杠杆的工作重心。今年是金融调控的最佳窗口期。
但是当前金融调控还必须坚持降杠杆、金融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之间的平衡。当下尤其需要关注金融降杠杆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银行业的经验来看,当负债端出现成本大幅度上升之后,贷款定价相应大幅度上升的滞后时间大概为两个季度。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与实体经济相互嵌套、互为表里。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如果较长时间、较大程度上偏离实体经济,那么其发展将变得不可持续,其结果往往是风险的大规模积聚乃至爆发危机。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资金“脱实向虚”、“金融空转”、“内部循环”等问题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金融部门的高增长与制造业的下滑并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周转而不愿进入实体经济。这种行为延长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信用链条,抬高了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背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
实体经济是一个总体概念,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宗旨,需要正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金融应该重点服务哪些实体经济,二是金融应该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该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把重点放在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开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的经济活动上。
金融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取决于相应经济活动的性质。我国当前的经济趋稳更多源于去库存周期,未来经济存在进一步下行风险。因此当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力更需要进一步明确细化金融功能和服务方式。一方面,在国际经济环境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缓慢复苏阶段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策操作的精准度,保证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和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处理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把发展间接融资的重点放在调整结构上。
金融改革在微观层面的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改革方向是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产权清晰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因此优化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就成为金融改革的一项基础工作。
金融改革在宏观层面的关键是理顺体制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机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明确金融开放的目标与顺序等。虽然人民币存款利率放开标志着名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建立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有效的利率传导与调控机制,让市场决定资金价格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促进金融调控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方面,要把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是有机统一的,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相互配合的三个支点。基于以上三个支点,金融调控需要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履行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逆周期调节。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继续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