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 (记者 蒋梦惟 实习记者 高崇芮)6月13日,北京市政府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近年北京市垃圾处理进展情况。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王承军称,预计到今年底,北京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将达到57%;到明年底将基本形成垃圾循环利用生态链。业内分析认为,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北京市目前正在发展一条不仅依赖前端居民分类,且更侧重加强后端集中分类的垃圾资源化道路。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在会上介绍,2013年以来,北京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入史上最快速时期,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从过去“单一填埋为主”向“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为主的转变,原生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一批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建成投产,共新建、改建各类设施42座,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较2013年提升4倍,达到9800吨/日;生化处理能力提升50%,达到5400吨/日;各类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提升到60%以上。”孙新军表示。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作为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关键一步、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面临的核心困难在于前端的分类,“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目前我国生活前期垃圾分类还停留在少部分人主动分类的阶段,例如居民收集可循环垃圾送到回收站等,且即使有居民将垃圾分类打包扔进小区分类垃圾桶,也面临着在集中收集垃圾时被混装到一起处理的情况。”
马军指出,根据国情,各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路径各有不同,我国正在走一条不依赖前端、加强后端集中分类处理的资源化道路。虽然在年底之前实现57%的目标有一定挑战性,但总体上仍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