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立刚
“我高中时就立志做个园艺师,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走在都市农林开放实训中心的小径上,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151班学生沈开美的心情跟初春的阳光一样爽朗。
这个学期,沈开美和班上其他41位同学将在这里度过。这天,沈开美所在的组是大米包装实训,其他同学分别在蔬菜组、花卉组。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年轻人能在没有WiFi的基地自觉接受半军事化封闭管理。
学院党委书记吴乃山对此感到骄傲:短短几年,学院涉农专业及学生比例从29%上升到了80%,双师型教师比例从60%提高到81%,毕业生在三农领域的集聚度和稳定性名列全国同类大学前列。
除了拥有唯一面向上海都市三农职业院校这个标记,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时代,短短五年,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节节攀升,蜕变因何而起从何而来?
摒弃“市场导向”坚守“农字号”特色
教育市场化改变了国内不少农林类大学的命运,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曾经只有29%的涉农专业和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当2011年学院第一届党代会确立了“为农服务特色立校”的办学宗旨,明确了通过5-10年努力达到全国一流农林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时,校内校外传来各种声音。
“在这之前,学院失去了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院校建设的两次机会。这几年学校先后获得了特色校、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大家才回过神来,庆幸学院立足特色,柳暗花明。”学院宣传处老师樊清誉说。
在高校资源集聚的上海,短时间内实现省市级特色院校的目标已属不易,能够让“农字号”招牌越来越靓更是难上加难,这背后是怎样的勇气和智慧?
记者深入采访后得知,这几年农林学院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形成了六大类18个涉农专业,二是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涉农专业从原来的29%提高到80%,教师的转型首当其冲,特别是那些教基础课的老师们。
“学院决定撤掉外语系,意味着28位老师中的绝大多数要转岗,辛亏我未雨绸缪,提前读了EMBA,从英语转向了农经,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只有把个人兴趣追求和学校大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农经系老师王颖说。
樊清誉告诉记者,触动是全方位的,也促成了学院“农字号”特色事业氛围,“双师型”教师比例从60%提高到81%,连语文老师都自觉加入到提高职业教育实用性的队伍中。
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语文教学与涉农专业的互通,学院在系负责人、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学生三个层面开展了专业需求调研,寻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贯通区域,随后组织教师精心编写出版了“农林版”《大学语文》教材。
形成了系统的“农字号”学科专业,上农学生自然变得名副其实,然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授业解惑就得在产教融合方面下功夫。
记者通过农广校副校长兼实训中心主任王军亮了解到,这几年学院办学空间得到很大拓展,校区面积从161亩扩大到1452亩,形成了1个理论教学校区与3个实训基地并存的格局,所有学生都已经到实训中心作了为期一周的实训,园艺专业学生实训长达一个学期。
园艺151班班长刘伟伟是来自江西丰城山区的孩子,记者见到他的那天是周四,他和同学们正在学习使用割草机械。“在家里干的是简单的农活儿,这里学的都是技术活,既有趣又容易学,有这个经历,就更愿意从事农业了。”刘伟伟说。
记者从班主任杨姗姗那里了解到,在一个学期的实训中,刘伟伟他们还能学到很多技能,中心给他们安排了两分地,学生想种啥就种啥,学校还定期聘任农场主、种植能手、养殖专业户当他们的带教师傅。
事实上,除了园艺班的学生能获得带教师傅授业解惑,学院获得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前后,还开设了“农信班”“五四财务班”等近20个“双主体”班。
特色立校组合拳施展开来之后,农林学院涉农专业的影响力随之而来:园林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建设专业,动物医学专业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农字号”现代学徒制试点纳入上海市教育综改典型案例。
请来“第三方
”擦亮特色招牌
2016年距离学院第一届党代会正好五年,这一年,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上海市特色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5年,除了获得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院还赢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成为上海获此荣誉的七家高校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自身实力过硬,还有第三方力量的鼎力相助。
2016年,学院委托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督导,成为上海市首家由“第三方”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高职院校。
“第三方”教学督导组由13位具有丰富教学或管理经验的校外专家组成,每学期召开多次督导工作交流研讨会,期末督导组提交学院教学评估报告。
王颖告诉记者,实行督导、教师与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就落实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负责人的制度,势必要求老师拿出真才实学。
除了教学请第三方督导,学院在审价、招投标、食堂、实训基地医疗等专业性较强、学校不擅长的管理领域,都试行了委托制管理服务。
“专业的社会机构身影出现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委托制管理服务体系深刻改变了学院,校园成了广大师生的美丽家园,毕业了的学生也会带着同事朋友常回家看看。”王军亮说。
老师不忘特色教学,“农字号”招牌的成色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但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还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在现代农业产业链扎根,是否愿意把现代农业作为毕生事业,是教学成果的试金石。
为此,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开始就聘请麦可思公司展开调查。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学院学生就业率、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率均大大高于全国高校水平,而在专业相关度、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知识总体满足度方面则稍低。
“虽然这五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农业项目获奖39项,名列同类院校前茅,但第三方调查数据客观指出了我们的不足。”樊清誉说。
第三方指出的不足,正是学院争一流的动力。记者了解到,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即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标准,成为全国一流农林职业院校。
“为此,学院定下了多项目标,其中包含两项国家级任务,一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二是实训设施设备达到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吴乃山说。
初春时节走进农林学院,校训石上“尚农乐耕生生不息”红色大字在第一教学楼垂直绿化的映衬下更加夺目,记者流连在散发着农耕文化韵味的美丽校园中,突然想到前两年上海教育界刮起的合并风。站在风口,既要有提出创一流的勇气,更要具备争一流的智慧,如此,尚农乐耕的学子们才能生生不息。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