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日前走访多个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后发现,春节期间,大量爱心人士去给老人洗脚、梳头,但年迈的老人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直呼“心脏受不了”。
一天被梳几次头、洗几次脚,让敬老院、养老院和福利院的老人们身心俱疲,个别来献爱心的人在搞搞仪式、拍拍照片后就走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老人们的感受。程式化的履行,道具化的参与,让爱心活动变得肤浅走样,背离了初衷。
可以说,这样形式主义的献爱心,老人究竟需要什么、对方能否接受这样的方式,献爱心者并没有作过调查了解,也没有征求对方的意愿,只是一种“施舍式”的单方给予,突出的只是自己的意愿,爱心形式单一而重复,慈心善举的社会效益也因此受到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实现爱心与慈善分配相对公平合理。具体来说,献与接、赠与受之间要达成有效沟通,并有相关机构负责把好关口。比如,爱心组织或个人献爱心前,应主动与受赠方联系并征求意见,按照差异化和区分化的原则提供帮助,避免雷同与集中,真正让爱心落到实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