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特别是省会杭州,还有贫可扶吗?记者在杭州采访发现,最近四年来,该市聚焦山区纯农这一“夹心层”群体,已投入资金近1亿元,通过培养高效过度规模纯农和特点一致服务组织,来破解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困,成效非常显著。
杭州下辖13个县市区,主要分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以来领跑全省甚至全国,但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别显著。为了加速城乡区域兼顾发展,近十年来,杭州相继设计并出台了“联乡结村”“区县协作”等工程,有用增进西部山区实行扶贫。2013年,关注到纯农连续增收难困局,杭州启动了名为“发展经作产业增进山区纯农家增收”的工程项目。
所谓纯农,等于在本乡土本依托农业资源和家庭展开农业生产、农业务工,农业收入为其重要起源的农家。在杭州市农业局局长程春建看来,因为资源禀赋等缘由,对比其他地区农民,山区、半山区的纯农处于更加贫苦的处境,既够不到扶贫标准,常常难以享用扶贫政策,也得不到大部分支农政策的惠及,是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夹心层”。
实际上,跟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地,反而是部分山区纯农的增收问题,成了全部杭州整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依附什么来扶贫?杭州以为,高科技、大投入的项目,山区县市各方面都不具优势,对年纪构造老化、文化素质较低、资金实力软弱的山区纯农来讲,也很难接办。细致研究后,杭州把视角移至茶叶、蚕桑、水果、中药材、花草等经作产业,将目的帮扶人群则锁定在具有必定增收资源、劳动力条件和接纳带动能力的农家,希望通过产业发展,促农增收。
如何帮扶?记者采访发现,杭州的办法是:抛掉传统“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形式,变成“输血”与“造血”左右开弓,一方面,依据不一样人群、障碍因子和产业节点,制定政策、分类指点,另外一方面,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示范组织、一致服务平台的搭建,和一致共用品牌的引导,破解单家独户难以处理的瓶颈制约,让扶贫资金施展“四两拨千斤”的用处。
山区农业高度碎片化,加上基础软弱,产业化水平自然非常低下。为了推进集聚化发展,杭州对在同一区域集聚区内,栽种优新种类100亩以上的基地予以搀扶,并配套处理沟渠、园道等配套设施。如此一来,既优化了种类构造,又提升了发展条理。
淳安县金峰乡五龙村果农叶根根种有120亩果园,在项目帮扶下,2013年,园区内825米路径得以硬化,如今光用工、用药本钱,每年便可削减8万多元。
示范服务中心的构建,是杭州破解“夹心层”农家增收的最大亮点。依据各大经作产业的软弱环节,杭州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帮扶主体搭建平台。恰是这些公共服务组织的构建,及时、有用地弥补了产业发展早期的痛点和断点。记者看到,从茶叶的炒礼服务、小蚕的共育服务、蚕茧的收烘服务,再到果品的产后处置服务、高效过度规模生产服务,和中药材的收购与初加工服务,这些服务示范中心均由主体投资完成,必须达到有关服务能力请求,方可获得项目搀扶。
地处建德市大同镇的徐韩村,几乎家家种桑养蚕。2013年,在项目帮扶下,大同小蚕共育服务中心成功开办,一期可供500张以上蚕种共育应用。据介绍,小蚕共育既能节本,还能增产,3年下来,因为有了这个服务中心,蚕农人均养蚕收入达到2.6万元,比未实行条件高4000多元,被周边蚕农一致叫好。
产业发展,归根到底表目前效益上,而全部产业链上,后端品牌营销一直是农家们的最大短板。所以在帮扶手段上,杭州通过对包装印刷、品牌推介环节的资金搀扶,鼓励引导有品牌意识、有品牌影响力的主体,通过一致收购、一致品牌、一致包装和一致销售,来带动山区散小纯农家进行溢价销售。如今,杭州已实行了11个一致共用品牌带动项目。
程春建总结以为,山区纯农增出工程项目的意义在于,通过精准定人、分类指点、分层施策,在群体和产业节点上靶向攻克,突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下出世产本钱,突出一起服务和共用品牌提升产业效益,突出利用多元化平台扩展留守农民的增收渠道,有用地处理了疏散经营的山区纯农家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市场顺应能力衰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了解到,4年来,杭州共发展了优新种类1.7万多亩,建成公共园道超出12万平方米,帮扶一致示范组织50家,已有14万人直接纳益,另外通过产业带动和辐射,还有15万人间接纳益。
一组针对从事特点经作产业群体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项目表里比较,项目内农家人均收入年增幅快于项目实行外周边农家人均5个百分点,户均每年增收5000元。“夹心层”群体的增收,让全部杭州纯农低收入农家获得有用带动:2012年,全市低收入农家人均年收入为6008元;到了2015年,达到了9354元;2016年,估计将达到1.1万元以上,年增幅超出15%。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