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汽车市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车企之间的联盟和分离。如今,随着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新潮流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合纵连横”的戏码开始轮番上演。
在中国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的大背景下,日系品牌选择“抱团取暖”,共同分担研发成本,并以此缓解来自中国车企的压力。
近日,日产汽车株式会社、本田汽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本田”)和三菱汽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菱”)签订谅解备忘录。这是继日产与本田在3月15日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建立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该“朋友圈”首次外扩,三菱也将加入到上述合作框架中。
记者了解到,日产、本田、三菱三方同意在软件、电池和其他电动汽车相关技术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以节省开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当下这个汽车产业快速变革的时代,与强大的合作伙伴携手并进,是我们加速成长的关键。”三菱汽车总裁兼执行长加藤隆雄表示,“通过三家公司的合作,我们有信心在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创造更多可能性。”
“这是三菱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的积极响应,更是日本车企在全球竞争中寻求新突破的重要举措。”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看来,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三菱结束了长期以来的独立发展,也预示着日本汽车产业将形成两大主要阵营——“本田-日产-三菱联盟”与丰田集团,接下来日本国内或形成这两大阵营“分庭抗礼”的局面。
事实上,本田、日产、三菱此时选择联手并非偶然。数据显示,2023年,这三家日系品牌在华新车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板块在内,日产汽车去年在华总销量为79.3万辆,同比下滑25%;本田则自2020年在华销量达到高峰后,接连出现下滑,2023年在华销量123.42万辆,同比下滑10.12%;同为日系车企的三菱汽车更是因销量不理想,已于去年10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日系车企作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力量,自然不能在新的技术变革中缺席。通过合作,它们能够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应对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挑战。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智能化技术领域,本田、日产和三菱可以取长补短,加速研发步伐。”张翔对记者说。
正如张翔所言,为了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框架,8月1日,本田与日产签署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审查。据了解,双方就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平台领域的基础要素技术达成联合研究协议,并签署了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其中涉及电池与电动车驱动装置“E-Axle”等核心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问题,日系车企在想方设法提升销量的同时,也正采取一系列战略收缩措施,以降低成本。7月26日,本田中国宣布优化产能,确认今年将关闭7条在华整车生产线中的2条,调整后本田在中国的汽车总产能将由149万辆缩减为120万辆。
不过,本田中国也没有停止电动化转型的步伐。记者了解到,正在建设的东风本田全新电动专用工厂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产,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工厂也将在今年11月正式投产。
“三菱加入日产-本田联盟是日本汽车产业版图重组的重要一步。这一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该联盟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日本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张翔认为,未来,或将会有更多车企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应对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浪潮。
业内人士认为,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各类新技术策源地和全球产业发展风向标。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包括日系车在内的外资、合资品牌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