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2月大多数的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当月信贷社融等金融数据也受到影响。
3月11日,央行公布的2月金融数据和社融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057亿元,社融增量为8554亿元,预期为16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11亿元。尽管两项数据不及市场预期,但相较去年同期变动幅度较小,说明疫情对2月信贷社融的冲击相对可控。
总体看,疫情对2月信贷社融的影响更多体现为结构性而非总量。开工延迟会对2月企业贷款的冲击相对有限,更多冲击在于个人贷款。
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下,单月金融数据并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经济情况,央行此次公布的数据也有1、2月合并统计;不少分析人士也表示,疫情导致2月绝大多数经济活动暂停,金融数据回落已有预期,关键是要看3月的情况,随着政策着力点聚焦全国复工复产,3月的金融数据更能真实反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居民贷款大幅减少
受到春节假期等多方面的影响,2月历来都是信贷社融的小月,低基数效应使得尽管今年2月受疫情冲击,但当月信贷社融数据仍可与去年同期保持基本持平。
新增信贷方面,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057亿元,仅同比微增199亿元。分部门看,受公众宅在家里减少出行消费、房地产销售活动暂停等影响,住户部门贷款大幅减少。住户部门贷款减少41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504亿元,中长期贷款仅增加371亿元。
企业部门贷款受疫情的冲击则小于住户部门。当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54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57亿元。
西南证券(行情600369,诊股)宏观研究团队表示,2月企业部门贷款呈现短期贷款同比多增(5069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70亿元)的特点,贷款以短期为主体现了企业通过短期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度过难关。
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为何不及预期?统计口径有玄机
2月实体融资阶段性回落,当月新增社融855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11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社融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为10.7%。
社融增量低于预期主要因表外融资降幅扩大和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大幅低于市场预估有关。在表外融资三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中,受当月票据融资利率显著下降导致汇票承兑量提升影响,2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最多,达到3961亿元,同比多减858亿元。
信托贷款减少540亿元,同比多减503亿元。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企业尚未于2月复工,因此对于信托融资的需求降低。此外,疫情也增加了进场尽调的困难,造成了这部分融资需求的延后。此外,信托贷款并不肩负逆周期调节的使命,因此其受到的影响高于银行贷款。
有意思的是,2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824亿元,同比少增2522亿元,这一实际规模普遍低于此前市场预估水平。这是否意味着2月地方债发行规模不及预期?对此,西南证券宏观团队解释称,社融中政府债券统计以托管数据为基础,因此需要债券上市才计入,并非发行就可以计入,因而部分2月下旬开始发行政府债券并未计入。2月社融数据下降多因短期因素,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张旭认为,2月上旬,“抗疫”工作占用了地方财政部门的人力,且2月的交通状况增加了地方财政部门赶赴发行现场的难度,因此2月政府债券的发行速度下降。在进入2月中旬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省份采用“由财政部(国库司)代表现场操作”的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速度出现了提升,预计财政部有可能会于近期下达一批再融资债券额度,3月下旬也会再度进入政府债券的密集发行期。
M1增速回升或反映居民收入下滑
尽管2月信贷社融不及预期,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1月末狭义货币(M1)增速首次降至0后,2月末货币增速全面反弹。M1同比增长4.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4.8个和2.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
不过,反映企业活期存款的M1增速的回升,其原因或更多与居民收入下滑有关。西南证券宏观团队称,M1同比增速从0回升至4.8%,这与市场观察到房地产销售大幅收缩以及企业收入下降并不一致。但观察企业和居民存款变化可以发现,2月居民存款减少1200亿元,是2007年以来一季度各月中从未有过的负增长。
“虽然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明显收缩,但居民收入收缩幅度可能较支出更大,导致企业人工成本出现更大幅度下降,这可能对企业活期存款形成一定支撑,导致M1出现超预期上涨。”西南证券宏观团队称。
至于M2增速的显著回升,则与流动性充裕下派生存款增加有关。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实施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并下调政策利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月末,M2同比增长8.8%,一方面,因为前两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多增1308亿元,派生存款增加;另一方面,前两个月财政存款增加421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369亿元,有助于金融体系流动性改善。
货币政策不改边际宽松,但应避免降息过于频繁
不少分析认为,疫情冲击下实体融资短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上升意味着需要更为有力的政策来稳增长,因此,2月金融数据不具有可代表性,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信贷社融回升总趋势不变。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固定收益团队表示,2月社融数据增长较弱,疫情冲击仍然是主要影响因素。从结构上看,信贷和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是拉动社融增长的主要部分。一季度经济增速承压是大概率事件,2月社融增量不足可能使得央行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逐渐加大,预计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方向不变。
温彬也认为,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再次开启降息周期,随着2月份我国CPI涨幅开始回落,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同样打开。下阶段,货币政策应在扩总量的同时,发挥好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复工复产和制造业、新基建、民营小微的支持力度,并释放LPR改革潜力,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不过,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并不意味着要“大水漫灌”。张旭表示,疫情出现至今,央行采取的应对政策中,总量型工具用的不多,结构性政策占据了大多数。这是因为结构性政策的作用更精准,可以在不明显增加流动性总量的前提下,实现流动性的精准滴灌和信用的精准供给,而且还能避免“宽松后遗症”的出现。
此外,张旭建议应避免频繁降息或过于强烈的降息预期。“目前已经进入了LPR转换的实施期,新形成的贷款利率会受到降息预期的影响:降息预期越高,LPR之上的加点幅度就越大。LPR转换的实施期为3月1日至8月31日,其中期初和期末这两段时间是贷款转换的高峰期,会有大量的贷款实施转换。在此阶段,应避免频繁降息形成过于强烈的降息预期,否则LPR改革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打折扣。”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