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过,谭德塞同时积极评价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强调世卫组织不赞成甚至反对对中国采取旅行或贸易禁令。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中国经济长期影响有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疫情是否会对下行的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众多专家和国际机构人士认为,尽管冲击不可避免,但长期影响有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一季度,在疫情事件冲击下,经济活动短期内会骤然降温,服务业、工业投资等经济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最近一个月非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会明显受影响,比如电影票房、旅游等。但也要看到,很多耐用品的消费待疫情结束后还会出现补偿性的消费。“疫情这一短期突发事件暂时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波动,但拉长时间看,疫情不会对中国经济有太大影响。”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天磊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疫情暴发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暂时性冲击,但不应夸大其对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影响将主要出现在今年第一季度,而对全年增长的影响可能相当有限。”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 Rogoff)指出,基于过去的类似疫情案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危机将被证明是暂时的,经济影响将得到相对遏制。“我们可以对此抱有希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格里·赖斯也针对中国经济受疫情影响情况作出说明,他表示,中国春节假期本是消费旺季,疫情的出现给出行、消费等领域造成一定影响,给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他也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一些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待疫情缓解后,相关经济活动恢复正常运行,“经济是可以恢复的”,“中国经济体量大,有资源有决心来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中国该怎么办?
针对疫情防控,中国政府已采取了强有力应对措施,至于随之而来的经济冲击,中国政府又该如何出手?
“在经济政策方面最好不要反应过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建议,政府首先要努力控制病毒传播,同时照顾被感染和脆弱的人群。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应发挥作用,在经济和财政上为他们伸出援手。这不仅有利于民众,也有利于整个经济。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指出,新型肺炎疫情带来的是短期冲击,当前政策应立足于纾困,避免经济过度下沉,保障社会稳定。“疫情之后,经济必然复苏”,因此当前没必要过度恐慌,而经济复苏时更应避免过度刺激。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今后中国应出台更多有力措施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继续提高疫情防控工作透明度和有效性,尽早解决口罩、消毒、通风、预防等疫情防治的薄弱环节,尽快恢复全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联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对稳定人们的预期,包括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预期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在疫情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政府一定要帮助他们软性着陆。还要建立一个因疫情发生对实体经济造成倒逼和失业现象的政策再保险制度,给予确有困难的企业救助,为失业员工提供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在疫情期间找到线上经济的方向。
为对冲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已经明确,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2月1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共30条措施,目的是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和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随着后续越来越多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也同样会渡过难关。正如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李远所说,疫情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态,我们完全可以对中国经济的韧性保持信心。“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应对这次疫情也将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产品投入,这也会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益。”李远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