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银行家2019未来中国金融峰会近日在京举行,多位参加会议的业界嘉宾聚焦科技如何服务传统金融的话题,畅谈AI(人工智能)赋能传统金融的升级。夏宾摄
中新网北京7月26日电 (夏宾)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正走上转型之路:面部识别、语音识别、远程服务、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落地越来越多。亚洲银行家2019未来中国金融峰会近日在京举行,多位参加会议的业界嘉宾聚焦科技如何服务传统金融的话题,畅谈AI(人工智能)赋能传统金融的升级。
乐信副总裁史红哲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将会更深入地介入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随之而来的是数据隐私保护的加强,“大数据时代更要具备对有限数据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他强调,数据大爆炸的同时,对数据的使用会更加严格和规范,用户数据隐私保护进一步加强。这对企业意味着,大数据的使用成本会越来越高,行业门槛越来越高。对于用惯了“大数据”的公司,要慢慢适应在“小数据”环境下生存。
史红哲认为,消费信贷行业走向“技术密集型”,是未来大势所趋。在众多金融科技细分类别中,以AI应用为代表的智能金融,会因为5G时代的到来爆发更大的潜力。
“AI技术的使用有四个先决条件,即算法、算力、数据、人才,在整个金融行业,数据层面上已经比其它行业好非常多了。”商汤科技研究总监曹阳称,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数据存储质量、数据存储方式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曹阳表示,目前的问题是数据存储量不足、数据存储非常分散难以整合、数据之间无法打通。
如何解决?曹阳认为,在数据层面的问题可通过AI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如此一来可以在降低金融机构成本的同时提升效率方面,建立一个正循环的体系。
在陆金所副总经理李芸看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金融有助于实现个性化的服务。“其实客户也存在很多痛点,比如投资者理财专业知识不足、产品讯息不完整、不对称,以及客户自我对风险意识的认知偏差,这个时候AI可以扮演非常好的角色,去做所谓的匹配。”
李芸进一步称,正是运用了运用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利用机器学习客户的财务和消费行为及客户偏好,对客户进行精准人群画像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个人化、动态化、专业化的产品智能匹配服务。
李芸表示,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客户利用当前的投资风险属性和投资风险承载能力,从众多产品里面筛选出少量的、具有个性化的适合客户的产品,让其投资决策可以简单一点、有效率一点。(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