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六合区水务局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多位一体”管护示范区建设以来,雄州街道“有人管、有钱修、有人核”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机制日益健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水利设施管护经验。
有人管 农水工程有了“户口簿”
一纸协议,砂子沟社区村民骆开明成了村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人,同85米沟渠和5面庄塘“捆绑”在了一起。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区水务局指导下,雄州街道“放出了样”。从一股脑儿笼统的属地管理、重建轻管到进行产权认定,签订责任书,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雄州街道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示范区创建中,巩固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区水务局农水工作负责人表示。
街管的5条骨干河道通过公司化管理模式运作,街管的7座泵站由水管中心负责管理,村级涵洞、泵站、沟渠、塘坝等全部纳入村组长日常管护工作,签订管护协议。“多位一体”管护延长了街道水利工程“生命周期”。
有钱修 经费来源有渠道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资金从哪儿来?“渠道不同,统筹分配使用。”雄州街道水务工作负责人说,街管的5条骨干河道每年管护投入资金以拨款为主,不足部分由街道自筹;街管的7座泵站管护经费全部纳入街道财政预算;村属河道及跨村农水工程管护经费来源于资金整合、统筹分配。
街道研究制定小型水利工程正常运转和管护指导性标准,建立稳步增长的奖补机制,并依托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经费给予适当补助。
有人核 衡量管理“有杆秤”
位于山北村旁岩叶组的中心渠,是旁岩叶美丽乡村宜居村的引导性工程。“全长1200米的中心渠,是旁岩叶水安全的稳定保障,关系着旁岩叶的美好形象。”山北村主任林中余表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成了管护好中心渠的标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者是工程的管护主体。据此,街道健全管护制度,制定考核办法,《雄州街道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雄州街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办法》《雄州街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方案》《雄州街道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筹措办法》……一系列管护制度与考核办法先后出台,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者真正承担起、履行好工程管护主体职责。蒋荣杰 汤永国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