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日电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国双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召开“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研讨会”,探讨未成年人涉网案件预防及网络环境治理等社会问题,并正式发布《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大数据分析报告》,以2014-2017年公开司法案例为视角进行数据分析,从六个方面归纳了加强未成年网络法律保护的建议,体现了国双深耕司法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关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邀请中国人民法学院副院长高圣平教授、中国人民法学院刘品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文华教授等法学专家学者广泛出席,共同对未成年网络环境治理和未成年涉网案件预防问题献计献策。国双联席总裁续扬在出席活动时表示,非常荣幸在这个节日回到母校与大家探讨未成年网络安全与保护的话题,本次报告的发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已刻不容缓。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国双希望能将自己在大数据、文本挖掘、自然语言识别方面的优势与法学家们的智慧相结合,通过技术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等多领域的法学研究,推动社会立法、司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现场,国双司法大数据首席研究员李斌博士对该报告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该报告通过对2014-2017年6月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全国范围内、与未成年和网络有关的15645件刑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全部未成年刑事案件中与网络相关的案例占10.25%,而且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发地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且未成年人作为被告人、犯罪对象的案例也各占55.7%和25.86%。从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处理结果来看,一般对未成年被告人从宽处罚,但对涉及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案件一般都从重处罚,可见司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较大。对未成年人涉网、犯罪原因进行交互分析后发现,经常出入网吧、沉迷上网是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的两大诱因,其中网吧作为实体上网场所,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起到强烈的催化剂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发布场所,对犯罪行为的发生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立法已经严禁网吧等互联网经营场所接纳未成年人,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突击检查、例行检查等传统的行政执法手段已经不能起到警戒、防火墙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未成年涉网刑事案件的分析,国双与人民大学共同提出从六个方面加强未成年网络法律保护的建议,包括对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进行严格管控、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标识和屏蔽、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保护、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监测、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用档案等,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保护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健康成长。
在主题讨论环节,几位嘉宾就未成年涉网刑事案件预防及网络环境治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