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独角兽这个词自从三月份以来就一直是市场追逐的热点。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台词,“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那么市场热捧的一众“独角兽”们,是不是也遵循这个道理呢?
VISIONTMT
独角兽的“拼爹”修罗场
3月20日,中国平安公布了2017年的业绩报告,拉开了上市保险公司年报的帷幕。年报当中显示,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90.88亿元,同比增长42.8%。令人振奋的是,2017年中国平安大幅提升分红水平,拟向股东派息每股现金1.0元,全年合计每股派息1.5元,同比增长100%。
市场对中国平安业绩大幅增长早有预期。3月19日,中国平安是高开高走,一路上涨4.68%,昨天又保持强劲的上涨力度,再度上涨0.38%,最新收盘价74.09元,成为当天保险板块唯一飘红的个股。
中国平安还在年报中披露了近年来的创新科技成果:中国平安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高达99.8%,声纹识别文本相关准确率高达99.7%,并首次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流感、手足口病预测模型,精准度达到了90%以上等等。
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来看看,在中国平安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陆金所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截止2017年末,陆金所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4616.99亿元,较年初增长5.3%。管理贷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
中国平安“独角兽”长子陆金所何时上市成谜
从报告当中,我们了解到,陆金所去年的成绩单是相当的耀眼,作为中国平安“独角兽”的长子,其发展至今也只用了短短7年的时间,可谓是相当争气,很多人都开始疑问,陆金所打算何时上市呢?
昨日下午,一条讯息,是在媒体圈炸开了锅,讯息表示,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首席信息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陈心颖在3月21日香港2017年度业绩会上回应称,陆金所今年并没有上市的计划。
这传说已久的陆金所公司的上市表,只是大家的臆想吗?当大家纷纷猜疑讨论之际,平安董秘又迅速对外做出了澄清:上述报道并不符合发布会回答的原意,这陈心颖的原意是,“科技类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及业务发展情况来决定这些公司上市时间表。”
尽管陆金所作为平安“独角兽长子”,并且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是平安方面考虑的还是相当谨慎,并没有给其制定上市时间表。
“大拼爹时代”来临?
中国平安除了陆金所表现优异以外,其它“三子”的发张速度和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据平安2017年年报披露,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投后估值已经分别达到了54亿美元、88亿美元和74亿美元,如果再加上2016年估值已经达到了185亿美元的陆金所,那相加下来,中国平安的“独角兽四子”估值总计将超过400亿美。平安强大的孵化能力让不少业内人士所感叹。
“忽如一夜春风来”,今年独角兽概念是愈发火热,独角兽企业也从未像如今这般备受大家瞩目,许多大企业都纷纷孕育出了非常优秀的“独角兽”企业。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独角兽”背后都有强大的企业力量之撑。阿里巴巴孵化出了蚂蚁金服、口碑、大地影院等,百度孵化出百度糯米、百度金融、百度地图等,腾讯更不用说,咱们在昨天的文章《腾讯财报亮眼,马化腾数字内容已成,开抢马云新零售》当中就已经讲过了。回顾来看,不少的优秀企业背后都有一个相当强大的“爸爸”,不禁让人感叹,真是“拼爹的大时代”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成为“独角兽”吗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也逐渐成为孕育“独角兽”企业最大的摇篮之一,小编梳理了一下数据发现,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分为了两种态势:一种是,大型“独角兽”背后都有诸多巨头企业光环,并且能够凭借超高的估值独占鳌头;而另一种是,不少“小独角兽”公司扎堆在门槛出,只能依靠风口力量挤进“独角兽”榜单当中。
说到这,可能也会有不少人问道如何才能称为“独角兽”呢?按照资本市场对“独角兽”的一般定义,公司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才能称为“独角兽”。
其实尽管有了这条准则,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对此还是有很大的评判差异的,而差异在哪儿呢?
这差就差在对“独立”的判定上,像蚂蚁金服、菜鸟网络、微众银行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企业都被排除在海外“独角兽”的榜单中。海外认为,站在巨头肩膀上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巨头资源的延伸,并不能称为独立的创业公司。
“妈宝”企业不断奶就不能称为“独角兽”?
在中国,包括胡润中国、IT桔子在内的多个调研机构显示,当前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已经超过了120家。而根据美国权威智库CB Insights的调查,2017年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中,中国仅占55席。同样,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6年全球独角兽公司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仅35家,远远少于同年国内机构IT桔子统计的71家。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说到底还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差异在于对公司是否真正“独立”的判定上。
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类明显有着巨头背景的公司,是否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呢?小编了解了一圈得出了结论,其实独角兽企业的定义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任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成长的、处于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都可以被认为是“独角兽”,对于独立性来说,业内说法不统一,各有说辞。
“小独角兽”们的世界
与有“背景”的“富二代独角兽”们相比,“小独角兽”们的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榜单,“小独角兽”扎堆的情况都十分的明显,估值对于“小独角兽”们来说是一个门槛,许多“小独角兽”们都苦苦徘徊在10亿美元的估值中。
在2017年IT桔子的统计中显示,估值在50—10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有12家,估值在20—50亿美元的有26家,而估值不超过20亿美元的企业多达75家,其中39家公司的估值刚好达到10亿美元,勉强挤入“独角兽俱乐部”当中。
对这类“小独角兽”们来说,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来维持估值不下降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企业的价值或者说溢价是来自于无法轻易取代的收益基础,如果用户容易流失、粘性低的话,那么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过“独角兽”通常是在发展潜力巨大的目标市场,因此虽然在估值上面可能按传统企业标准看存在着一定的泡沫,但真正的有核心力的“独角兽”的发展也会超出常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