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12日),北京开始飘雪,气象部门提示市民添衣保暖。今天晚上,山区恐怕还会迎来一场更大的降雪。现在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可是在这飘雪的季节,还有人为一场暴雨的后患而烦恼着。
最近,北京房山有听众反映,他们的房屋在"7.21"特大暴雨中遭到损坏,至今没能得到修缮,而本来住着的"临时安置房"也在11月30日到期了。天寒地冻,大家都极切期盼着能早一些住上温暖的房子。从7月21日到现在已经有四个多月时间,一些村民的受灾房屋修缮怎么会这么难?
站在村子路口,老高抖开兜里掏出的两张纸,急急地开始说话,甚至没有开场白。
老高:你看我们的安置房合同,自2012年8月24日起,到11月30日止。现在不让我们住了,我们去哪儿住?
8月份分配的临时安置房11月底是居住最后期限,可现在手头没房可住。原来的房子呢?老高领着记者走到村里靠南的河岸边,半人高的砖墙显然垒砌着一栋新房的基础,上面码着砖垛。
老高:这就是我们家。已经拆了,柱子都歪了。
老高解释说,自家房损毁严重,万不得已拆掉了,可现在还没有盖新房的钱,正借住在女儿学校附近的出租屋里。这是距离北京城区70公里的房山区长沟镇双磨村,尽管冬天并不适合盖房施工,可村子里每走几步就能看到盖房的砖垛、地基或者新墙。房子的外墙常见半湿的新水泥面。
村民:裂口子以后就加固了,抹上了水泥。这个还没干呢,刚弄的。
盖房的工地前,更多人表达无奈。
村民:我没想盖房,但是这房子塌了,我住不了啊。
村民:歪了,拿个铁管支撑着。
[page]盖新房成为村子里不少家庭的烦恼。入冬以来,很多人都临时找房租住,大家说,因为没能在灾后鉴定中被评定为"危房",就享受不了据说45000块钱的翻建补贴,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被评定为"隐患",补助是13500块钱。在原有面积基础上盖几间新房加上装修,村民们粗算也要近十万元。
大水之后满院满屋狼藉的照片,许多家庭还留着。关于自家拆掉的房子,村民们捧着照片说出自己的疑惑,已经裂了那么大的缝,歪斜不堪的家,为什么没法成为"危房"。
村民:这是近镜头拍的,这是远镜头拍的,这口子从上裂到下,都不给算危房。
村委会外墙上贴出房山区政府的通知,"翻建房屋认定标准"有十项,标明符合其一者为"危房"。既有"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裂缝大于1厘米"之类的具体标准,也有"其他导致房屋存在严重危险"的含糊说法。不少居民自己对照着以为肯定是危房,但也没得到认定。
村民: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刚才大家看到的,我家不是危房,隔壁就是危房。
大雨过去四个多月,双磨村的大多数路边墙壁还留着近一人高的水印。大多数村民还保留着一份"洪灾受损房屋安全鉴定汇总表",户主的名字后面,在"隐患"或"危房"项上打勾,透露不同补助款的关键信息,这也往往意味着是否会背负上数额不小的债务。
"7.21"暴雨之后,受灾最重的北京房山区住建委负责人对媒体公开表示,11月底前,保证所有的灾民房屋得到修缮。而他们在安置房住3个月后,就可以搬回修缮后的家。而记者在房山看到,这些灾民仍忧心着修缮重建的花销。
聂师傅的房子也在沿河的岸边,他说,既然没法得到"危房"评定,还是不重盖了,而等到现在才动工,是以为政府会帮助修房。
聂师傅:我们这儿当时受灾很严重,所以大家都在等政府的说法,但是现在天冷了,我们住帐篷冷得受不了,我们就干脆自己装修了。
[page]在双磨村的财务办公室,村会计说全村600多户人家,只有100多户评定为"危房",而对于评定办法,村主任赵祖清一再说到"规定"。
赵祖清:一级一级政府都有明文规定的,不能老百姓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政府的规定不是哪个部门、哪个村自己能定的。
他没有具体解释村民们关于"什么样的房子应该是危房"的疑问。在长沟镇政府,副镇长程秀阁主管民政,他证实了45000元和13500元的不同标准。
程秀阁:老百姓的房不是已经修了吗,区里有规定,翻建是四万五,维修是一万三千五,市住建委鉴定了一部分,民政局出台了认定标准。
但是关于认定过程,他没有回答。
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干脆劝记者不必操这份心。
镇政府工作人员:村民自己该修缮都早都修缮好了,都不太严重,就是过了一遍水,清扫清理完了,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被评定为"危房",是正在翻盖房屋的房山双磨村居民最大的心愿之一。房山区民政局救灾救济科工作人员直接表示,这已经早有定论,村里面早已统一评定交上了档案。
救灾救济科:他们给我们报名单,我们才能按照人名单给他们拨款。现在档案、各户的照片、表格,都交上来了。
今年8月初,房山区多个安置点安置房陆续竣工,很多房屋在验收时被认为"符合居住过冬条件",但它们显然没能满足所有受灾群众的需求。房山长沟镇副镇长程秀阁说,只能暂时租房,而政府没法提供补贴。
从双磨村流过的河叫南泉河,河岸的近处都是村民的房子,和上游比起来,这里的河道明显窄了很多。有村民站在自己屋前表达担心,房子还没修好,下次大雨,是不是还得被淹。(记者王娴 潘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