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明星

把根留住

时间:2013-11-01 12:52    作者:苏小糖   来源:    阅读量:6674   

□池凌云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曾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在基本物质条件具备之后,发现最大的贫穷却是没有文化、没有给予人心灵滋养的文化之根。戏剧艺术文化作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之根,这次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出,进行专门的调研,无疑是给这渗透着古老血脉的文化之根以更好的养分。

南戏素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南戏故里”一直是温州非常值得自豪的一张名片,多少年来,无数戏剧家和有识之士为之倾注了满腔热血,一个剧目、一份曲谱甚至是作为开场锣鼓的“打头通”,都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艺术界人士的艰苦付出。但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大工程,需要有志于该项事业的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呵护。犹记得,2010年5月,永昆剧团应邀去台北作文化交流演出,出发之前召开媒体见面会,有记者采访了年逾古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天文先生,林天文先生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他说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他的很多师兄弟已经走了,他现在身负曲谱整理的重任,但很多剧目的曲谱来不及整理,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没有了。老先生语不成声,与会的其他人员也纷纷落泪。戏剧文化传承的急迫性,成为有识之士时时萦绕于心的痛。事隔三年,许多人依然记得那个场景,都希望传承和保护的进程更快一些,环境更好一些。

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具体承载者——剧团,虽然市场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但永昆和平阳木偶剧团等得益于从上到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另一些同样有社会需求、有曾经辉煌的发展历史的剧团还在为走向市场化探路。以温州市越剧团为例,前几年,剧团激活体制的同时,也带来种种考验。该团团长王乐琴说,去年她们在排新戏时,很多人在默默流泪,但她们都明白,要走出困境,必须好好排戏,有人甚至把铺盖都带到剧团来,吃住在剧团。新戏终于让这个曾获得文化部戏剧最高奖“文华奖”、“曹禺奖”等一百多枚奖牌的团体再次焕发青春。

传统戏剧文化工作者的隐忧,缘于他们对传统戏剧文化深厚的情结,这情结包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文化的眷恋。而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好的时代应有的特征。

人们常以“一脉相承”来赞誉留存下来的美好事物,如果起源久远的文化得到传承,必定得益于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把根留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