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叶晓宁
“山高谷峻峭,出门要爬坡,对山喊邻村,往返一天多。”这段顺口溜说的是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艾华村曾经的自然地貌。
“这个赤水河畔乌蒙山中的村庄,曾是国家级一类贫苦村,过去村民终年靠包谷和竹笋填饱肚子。”日前,正在村里调研的赤水市农牧局局长廖朝林告知记者,由过去的贫苦村改变为今天走向充裕的新农村,靠的是村党支部书记王仕华率领全村大众几经攻坚克难。
在乌蒙山大山中,艾华村坐拥丰富竹资源,却因交通麻烦没办法外运,没有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新改组的村两委班子经商议,制定了“要脱贫先修路”的发展思绪。村“两委”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动员大众投工投劳,贷款筹资修筑通村公路11条共67千米。公路建设中因为资金缺乏,王仕华拿出多年蓄积的11万余元垫付公路款。公路修通以后,全村农民大众通过销售楠竹、杂竹和农特产品,当年人均增收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1808元增加到7220元。
2010年,艾华村在全市率先实行了林地集约化经营试点,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竹类农民专业协作社。依照“支部领着干、党员带着干、大众随着干”的方法,专业协作社很快就吸纳28名党员致富强人和56名小康致富能手入股经营,225户大众入股专业协作社,入股资金达52万元,前后流转竹林1.7万余亩,完成低产林改造4500亩,投资50万元启动竹纸浆原料切片加工,每年完成林农直接增收2000元以上,有力加速了艾华村的脱贫脚步。
如何完成产业升级,带动村经济高效发展,王仕华头脑里一直打转转。2012年,王仕华请来市农牧局专家“会诊”产业升级,专家以为本地丹霞地貌的土壤气候要求,特别合适金钗石斛生长,且市场前景辽阔。
“这是个商机,不能够错过。”王仕华找到商定示范户残疾村民刘莱,并垫资2万元帮他栽种40亩金钗石斛,当年刘莱金钗石斛栽种就净赚3万多元,并盖上新房娶了媳妇。
有了金钗石斛栽种示范效应,艾华村以林地集约化经营为中心,建设千亩石斛栽种基地2个、野鸡养殖基地1个、石蛙养殖基地1个,新增8户大众发展林下养殖,全村每年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5年人均收入达12488元。
“目前一年下来能赚8万多块钱,这多亏王支书带我种石斛。”在刘莱家院子里,他收拢着晾晒的干石斛对记者说。
最近几年,刘莱扩展了金钗石斛栽种面积,已由曾经著名的贫苦户,变为本地的致富标兵。一人致富不算富,整村脱贫才是富,单靠大众自给自足、发展小规模产业其实不能够构成长效经济发展。引致使富强人帮助大众处理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强大村级团体经济才是根本。2012年王仕华率领村“两委”提出“借鸡下蛋、找米下锅、筑巢引凤”的三条思绪。
艾华村将农家的土地流转,自筹和争取上级资金75万元建设艾华村生态流水鱼养殖项目。仅此项目,年收入可达40余万元。通过团体养鱼项目带动周边大众做大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2015年,艾华村通过与返乡创业人员范家正协作,建设了兰溪生态农业观光园,创新扶贫机制。通过与58个贫苦户签署协议,树立“大户+贫苦户”绑缚发展形式,仅股金让贫苦户每年分红达8200元,加上务工收入,脱贫速度加速。
丙安乡乡长周平介绍,2013年起艾华村一年一变化,各项富民政策落实,脱贫已没有悬念。艾华村现正在建设民生基础设施。2015年为处理村民们用水难、用电难、上网难等问题,经多方调和,已完成通讯光纤入户,电网升级改造,全村危房变为特点民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