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论文“指挥棒”,业内人士在期盼改革的同时也不乏担忧:“唯论文”考评搞了这么多年已成定式,加上中国还没有摆脱人情社会,用其它办法考评能更公正、更合理吗?
科技考评不“唯论文”能行吗?
那就看看这三个单位的做法吧。
做法一:
实施分类考核
“拿铁锹的”和“拿笔杆子的”分开考核
“过去我们研究所跟大学几乎一样,就拿SCI论文一项来考核,大家都趴在桌上写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说。
但近几年,跟随熟悉愈来愈一致,研究机构内部拿论文考评变得不再是“理所当然”。特别是农林科技这样以实践为主的领域,理论创新和运用研究齐头并进逐步成为研究所的“精气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研究团队学科带头人韩天富明白地记得,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王金陵教授要肄业生们保持理论与实践相联合,不只需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畅的英语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还要能扛起铁锹教农民种地。
实际上,“唯论文”的考核机制在农科院这样实践性极强的院所里,已经没办法作为人才选举、评奖评优的唯独标尺。这类考核机制很难实用于关键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帮助和管理工作。
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就展开了积极的摸索。他们一改过去单一的论文考核标准,实施分类考核,将“拿铁锹的”和“拿笔杆子的”分开考核,获得了成熟的经历。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仍以其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目为主设置指标。而其他岗位,则“因事制宜”,依据其工作岗位、职义务务确定考核机制。
好比,针对从事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产品设计人员,按专利、产品、标准等的数目、质量和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关于转化人员,就按其推行种类、转化成果、转让技术与专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设置指标;关于科研帮助和管理人员,由科研人员或其他服务对象对其服务的质量、数目、立场等方面进行记工分考核,通过计分结果确定提供服务的满意水温和赏罚办法。
摒弃“唯论文”的考评形式,其实不是考核放松了,而是更有针对性。“考评系统改革后,实施分类考核,对我们传统食品加工以专利为考核指标,请求每年必须拿出20个以上的专利。”张泓说。
事实上,尽管不以论文为考核指标,但跟随研究开发的深刻,张泓所在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研究室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10多篇,国内论文近30篇。这些论文与生产实践密切联合,质量和被援用率都很高。
做法二:
珍视同行评断
邀请国际顶尖同行做书面评价
整整五年没有发一篇论文,外人必定疑惑这个研究员是否在“偷懒”。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却恰好“容忍”且懂得了这类人的存在。
“李文辉老师以前回国,做乙肝病毒受体的研究,整整五年没有发一篇论文,然而我们北生所一切人都晓得他在做什么,难度有多大。”北生所副所长黄嵩说。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论文导向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搞低水平反复建设,常常组织一些很大的团队,去做一个大工程。这类研究实际上做的其实不是真正创新的物品,而是一些反复性的工作,消耗了许多人力物力。“然而这样的物品在我们的科研系统里有很好的顺应能力,缘由是这样的成果能够发论文,常常还是顶级期刊,由此还能拿到更多的基金项目,于是构成了一个循环,关于科学发展的利益其实不多。”
作为科研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北生所,一开始就希望转变这类论文导向。在评价每个PI(普通指试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时,不是依据论文数目或许影响因子,而是邀请国际同行做书面评价。而这些评委其实不是“泛泛选出来的”,都是由所长王晓东亲身选出的“细分领域内最顶尖的一小撮人、佼佼者”。
北生所对试验室实施每5年一次国际同行评价,详细做法是:到第5年的时候,王晓东会把试验室的研究进展,包含发表的论文、将来的研究计划等,以匿名的方法交给5—10位国际同行,并问他们三个问题:第一,依据过去5年的工作,试验室主任在你们的研究所、大学能不能够获得提高?第二,这个人5年的研究成果,有无对你们的科研产生影响?第三,他5年所做的工作和往后计划要做的事情,能不能够成为该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在三个问题中,试验室第一次评价起码要通过前两个,第二次评价三个都要通过。
国际同行评价的时间是两个月到半年,评价结果会直接反应给王晓东。截至如今,已有几位试验室主任缘由是未通过评价而自动辞职。王晓东以为,科学研究是人类智力的比赛,和体育比赛一样必须尊敬规则、优越劣汰,不能够讲私家情感,不然就会浪费科研资源。
“在一个细分领域内,大家近几年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样,每个人都心中有数。”黄嵩说,“这类同行评断机制的利益就是能躲避掉一些国内评审的弊病,防止讲人情带来的问题。”
做法三:
关注定性分析
以论文影响力、社会奉献度等为主要考量
在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最近几年来的做法是逐步以标忘性成果来取代枚举论文,从定量分析逐步过渡到定性分析。论文是重要但不是唯独指标,并逐步导向学术影响力评价。
据校方透露,浙大今年立刻就要出台政策,完全撤消对论文篇数的请求,退职称评定中以论文影响力、社会奉献度等水平描写为主要考量,关注同行关于老师水平与奉献的公共认知。假如一个教授一年只写了一篇论文,然而这篇论文很有重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他退职称评定中就更占优势。
在详细做法上,浙大退职称材料评审中更多采取通讯同行评断,尽也许防止会议评审。过去国外评审送5个人,目前送20个人,从统计几率上就更接近真实水平的评价。在评价学术影响上,除过同行通讯评审,是否受邀在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是否主持召开过国际会议等,都能表现一个人的学术影响。
在研究引进PI时,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曾碰到一名学术简历特别“漂亮”的请求者,毕业于世界名校,博士后阶段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顶尖刊物发过论文。评审组通过考核后发现,他能在导师的指点下展开工作,但独自展开工作的能力还欠缺,对将来不能够提出明确的研究规划。最后,研究院并没有登科这位“论文实力强者”,而录用了另外一名“论文简历”不那么理想的应聘者,缘由是他在陈说科研规划时展现了很好的想法和潜力。“这个故事说明在人才引进方面,论文指标已经开始淡化了”,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刘旭说。
刘旭以为,高校人才评价最实质的内涵是奉献评价。奉献能够分为对知识的奉献、对技术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奉献等。而论文仅能在评价知识奉献中担任主要的指标,其实不能够笼罩到关于其他奉献的评价。
“高校在进行人才评价时应当回归人才评价的实质内涵。说到底,是否人才,要看他对社会的奉献,和对这类奉献的公共的认可,而不是单靠论文或专家界说出来。”刘旭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