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尹力)为患者量身定制的3D打印人工髋关节成功上市、中国第一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已自主研发投产、国产骨科机器人完成手术超2000例……7月8日,《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专项中的一系列成果发布。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称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力争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
    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前沿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临床研究三位一体的整体科技布局。据北京市科委当日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北京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十二五”末达到1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年均增速16%,成为北京新增的千亿级产业,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15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北京取得新药临床批件超过30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在当日的成果发布会上,多家医药企业代表现场介绍了自己的专项成果案例。由爱康宜诚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医三院开发的3DACT技术将与人体高度相容的钛合金作为材料,3D打印出与患者解剖结构高度吻合的钛合金植入物。去年8月,3DACT髋关节正式上市,成为全球首例经过临床验证的金属3D打印骨科植入产品。目前为止已在中国内地多家医院成功完成600余例手术,其中包括多例髋关节翻修、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疑难病例。
    由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第一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上市,打破了甘精胰岛素的跨国公司垄断局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推出的产品与国外产品同质等效,价格低于国外产品20%至30%。企业计划在5至10年内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重塑世界胰岛素市场格局。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成项目研发团队,并创建智能骨科手术体系。目前,该团队已建立起中国内地首家骨科机器人智能手术中心,自2004年成功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至今,已完成手术超过2000例,多项手术的准确率由此前的不足八成提升至九成以上。
    此外,北京的多家高端医药企业还成功研制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的脑起搏器、治疗白内障的软式人工晶体、筛查早期消化肿瘤的高性能内窥镜等,为服务民生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在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