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洋奶粉”针对国人的“限购令”频发,一来激起国人通过更多海外渠道扫货,二来也让一些嗅觉敏感的内地商人看到了商机,在境外披上“洋皮”就能以本土奶粉混个“留洋背景”,然后回到国内市场成功“逆袭”。
如今,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或品牌,请当地工厂代为加工,再给产品取上一个洋名——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企业“暗渡陈仓”、披上洋装,堂而皇之地再把这些“山寨”洋奶粉进口回来销售。
专家指出,贴上“洋标签”就好卖,反映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偏见和不信任感根深蒂固。然而,盲目相信洋奶粉,不辨正品和山寨,消费者仍免不了上当受骗。
“2008年以前,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只有5家左右,现在已飙升到20余家;澳洲以前奶粉的品牌也非常少,现在有7、8个之多。其中很多新增品牌背后都是华人企业,找当地企业贴牌代工,专供中国市场的。”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说。
“外资对市场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消费者对进口产品‘一边倒’的青睐,让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借道海外、曲线救市’。”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
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必然造成对品质控制的放松。2012年,多款洋奶粉曾被检出不合格而被销毁,其中很多都出自这样的代工品牌。
王丁棉说,生产能力有限、原料供应量有限,而需求却大幅增加,对品质的控制难以做到细致入微。海外生产商往往会“优先自有品牌”,对贴牌产品的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太负责任。
他指出,事实上,由于品控的放松,从乳清粉、维生素等添加物的进口和管理,到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每个环节都可能蕴藏风险。
“如果是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产品,基础营养指标是相似的,不必事事都迷信洋品牌。”王丁棉说,“而且,洋奶粉的新鲜度还不如国产奶粉,进口、商检的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在这个过程中,里面的营养成分可能会流失或氧化,而国产奶粉的上市周期可能只有1个月。”
综合新华社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