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中大考”结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连续三周出现下滑,由于过高的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会增加银行负债端压力,因而降幅明显大于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缩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迫在眉睫。分析人士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今后有望成为各商业银行理财的发行重点。
事实上,部分银行早已涉足净值型产品,但一直以来或者准入门槛很高,只针对高净值客户,或者根本不作宣传,理由就是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一般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无法预知产品实际收益率,而是根据产品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在产品开放申购或赎回日公布产品净值,投资盈亏由投资者自负。普遍认为这舍弃了银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率方面的优势——稳定。然而银行的这一态度在今年下半年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记者登陆某城商行的网上银行发现,往日仅有一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理财页面,如今单独增加了一栏“净值型产品”,并用彩色特殊字体标注出“NEW”字样以示突出。
在一家国有银行网点,记者咨询活期理财时,客户经理首推某款5万元起售的净值型理财。据该客户经理介绍,以往净值型产品起点金额为600万元,主要参与对象为私人银行客户。这款低起点净值型理财产品是今年下半年刚刚推出的,主要面向中小投资者发售宣传,在活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平均3%的情况下,该款产品7月初收益率达到了4.18%,即使近期有所下降,最新收益率也达到3.83%,远超其他活期理财产品。目前市场认可度业在逐渐提升,日销售额可达到总额度的一半以上。
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提出要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资产管理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投资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均应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委托人只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资产管理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同时强调,要逐步减少预期收益性产品的发行,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使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协会于7月中旬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29.05万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市场占比增速达9.37%,高于2016年全市场银行理财发行数量7.27%的增速。虽然短期内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但针对银行理财面临投研能力不强、机构改革及业务转型、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各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发展理念,不断提升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2017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杨荣认为,一直以来,我国理财发行市场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这种理财产品的实际兑付形态是,不论真实投资收益如何,银行都会替客户承担风险,这样风险就会在银行内部积累,这种模式是完全背离资产管理实质的,在“低利率、资产荒”的大环境下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投资压力。因而,重视和扶持净值型理财产品应当趋于主流,发行银行数量、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应该大幅提高。而从资产管理的角度讲,净值型产品也更符合资管理念,因为这种产品的风险是真正由投资者来承担的,银行并不进行兜底。银行应该向客户推广净值产品的概念,逐步摒除人们对银行理财保证预期收益率的错误观念,提升净值型产品接受度。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