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风险不会很快消减,但整体出现危机的概率很低】
□艾丽西娅·加西亚·埃雷罗(AliciaGarcía-Herrero)
中国银行业风险正在上升。市场和监管者对银行业(从单个银行到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持续关注,反映出控制风险的紧迫性。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至少在政府看来,这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在短期盈利能力和长期系统性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还需要平衡金融行业不同市场参与者(比如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利益。
于是政府不断通过紧缩或放松的政策来实现风险转移,但最终对银行最有利。实际上,市场和监管者在面对挑战时都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银行曾热衷于通过应收账款类投资和理财产品来规避监管,但这些渠道未来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政府鼓励实施债转股,从银行持有股权调整为向其他市场参与者转移风险。
虽然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的关联性越来越高,但我们特别关注银行在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四个方面的表现。
资产质量:持续恶化,债转股的缓冲作用有限。最新进展似乎表明,银行赢得了与监管机构的拉锯战。也就是说,银行不再被要求直接将债权转为股权,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资本金压力。
自第一轮债转股以来,约有8%的关注类贷款已经被转成股权。尽管通过债转股处理不良资产可以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但我们预计,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需求疲软的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将继续恶化。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仍然不太大。
流动性:压力上升,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风险凸显。在流动性紧缩时,低估的存贷比以及较高的隔夜拆借资金导致银行存在资金缺口的风险上升。近期一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不断攀升,预计2017年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由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难度和成本增加,相应收入会减少。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银行贷款利率和净息差下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未来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监管。2017年一季度起,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监管(MPA),同时银监会收紧了对理财产品的规定(如要求银行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这些政策限制了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特别是2016年上半年以来,基金和证券公司已经取代银行成为最大的理财产品发行机构。
偿付能力:尽管银行资本缓冲要求达标,三个关键问题被掩盖了。首先,如果加上关注类贷款的话,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将从法定限额(150%)降至53%,说明拨备可能不足。第二,如果加上表外理财,银行资本资产比率将上升15%,这意味着实际的杠杆率会更高。第三,没有创造内生资本。因此,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偿付问题可能比披露的数据看起来更加严峻。
总之,中国银行业在2017年出现业绩反弹或大型危机的可能性都很低。银行的经营环境并不乐观,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疲软和监管要求趋严的背景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监管部门对应收账款类投资的管制和对理财产品等渠道的限制越来越严,但银行似乎会从债转股中受益最多。这将有助于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不过还是难以扭转恶化的趋势。
从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四个方面来看,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较为稳定,但中小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严重依赖隔夜拆借资金和理财产品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资本缓冲存在高估的问题,因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