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金融

即便取代脑力劳动AI还不能“打动”人心

时间:2017-07-13 10:44    作者:柳暮雪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4897   

【反方】

随着大数据的积累和深度学习算法等突破,人工智能将会带来纵深裂变式的大发展。“人工智能”甚至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不过,热议之下也出现了一些惊奇数字,比如,剑桥大学专家警告称,20年后,39%的人将失业。未来学家迪克·佩勒提耶则认为:到2040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岗位将由机器人承担。这种预测确有一定现实性,以语言识别、图像识别为核心的自动驾驶、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人工智能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最有可能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包括出纳、呼叫中心操作员和销售经理等在内的办公室行政人员。据悉,一套智能系统能做人类会计和审计员日常工作的86%,以及销售员和销售经理工作的53%。除了这些简单性工作,一些更复杂的工作也将被人工智能染指,比如翻译,一般会议同传五年之内可能会被替换掉。甚至如医生等脑力劳动岗位,一般性诊断部分,也可能被人工智能的图片识别、资料查找、对比、分析功能取代。

不过,目前机器的自主学习,对数据的自主理解,还限定在给定范围内。机器学习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的反馈机制,依据历史经验,人类所有仿生工程学能够取得飞跃,都是在彻底弄清生理过程的机制之后才得以达成。比如,粗浅的模仿鸟的飞翔,可以造出飞行器,但飞机的基础,是空气动力学。现在,人类脑科学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对大脑的运行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还为时尚早。

事实上,不管是棋牌,还是无人驾驶,都是在相对简单规则下的选择。其本身是计算机擅长的领域。但是,如何打动一个女生的心,如何激怒一个人,一篇文章怎么写才叫好,如何安抚病人,这种对人类来说简单的生活场景,因为需要灵活性和创造性,需要情感,对人工智能,就会因缺乏明确规则而异常复杂。纵然医生诊断被取代了,但需要有人承担责任与伦理,有人安慰病人。护工工作对人类来说非常简单,但对机器而言仅仅是交流,就已经非常复杂。

这些人类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的场景,依靠的是顿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这些高级思维,是使得人类智能不同于算法的真正精髓。但迄今为止,别说人工智能模拟来完成这些工作,就连对人类这三个领域思维的研究都非常粗浅。

所以,即便机器取代人类工作岗位,人类经济系统还能制造出更多岗位。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取代人类体力劳动是对特定技能的替代,人类转向了脑力生产,从而造成大量工人难以适应。但AI革命不同, AI取代脑力劳动,将让人类转向创造性、情感性劳动,这些素质是每一个体都具有的。

事实上,人工智能导致失业,还属于一种弱人工智能观念。有人煞有介事地给出强人工智能所谓“奇点”的说法,预言人工智能会自我提升,一旦越过某一门槛,就会超越人类、甚至取代人类。

且不说强人工智能在技术上还非常遥远,即便在生命进化竞争中,不光需要比健壮,还需要比较获得健壮的代价。恐龙比哺乳动物更庞大,可一旦地球发生灾变,哺乳动物生存的优势就得以体现,并成为地球霸主。

即便想象《终结者》中末日人与机器人大战的场景。一个人类只需要很少工具就能在野外独自生存,以70公斤体重计算,只需1公斤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质与水,就能执行一系列复杂任务。而一个机器人,仅靠太阳能是不可能的,可能需要几十公斤燃油,且无法从自然中获取,除了燃料、还要有通信网络、GPS系统、配件的支持,缺一不可。显然,机器人可能有更强大的火力,但所消耗的成本更大,需要更庞大、更精密的系统支持。显然,从进化上而言,这都是劣势。

所以,一方面,人工智的确有能力在很多方面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由于仍然缺乏人类的一些核心能力,那些所谓人工智能越过奇点,替代人类的说法,不过是杞人忧天。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即便取代脑力劳动AI还不能“打动”人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