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20日电(吴宇、陈君言)近两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实现了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使得上海自贸区成为国际国内货物自由中转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提升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据上海海关统计,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试点企业已有35家,两年来累计完成国内货物进出区1.2万票,货值近30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前11个月运作1万余票,货值近20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猛增10.8倍和3.8倍。
以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过去从国外进口奶粉,一部分进入保税仓库,一部分进入区外仓库,两个渠道都要运营,都要产生成本。从2015年采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以来,通过整合区内外仓库,有效节约了运营成本,企业利润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
上海海关指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需要对试点企业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才能实现对货物进、出、转、存情况的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保税仓库增加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的功能,帮助企业建立“一个仓库、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一套人员”的运营新模式。
在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改革初获成功后,上海海关目前正进一步支持外贸企业通过对不同状态货物的一体化运作统筹,打通内外贸业务壁垒,吸引更多中小微外贸企业参与试点。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口岸监管部门根据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等三类不同货物状态,进行分类监管,提高通关速度,降低监管风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