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成都温江区的成都医学城是当地近年来打破属地界限、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医学、医疗、医药“三医”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孵化基地。
“对医学城而言,创新人才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来说,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风向标。”温江区科技局局长李振华表示,对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蓄水养鱼的雅量,更要有放水养龙的海量。温江区最新出台的人才新政30条,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人才引进。
位于成都医学城的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是第一个尝到“甜头”的创新型企业,由企业核心人才团队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刚刚启动,温江区科技局围绕创新项目研发、研发平台建设和人才个人资助等1300万元配套资金就已准备到位,给了企业一个“大礼包”。
然而,政策激励仅是一个方面。“能不能吸引人才,物质待遇并非最高准则,才华得到出路才是核心要义,换言之就是要有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才搭建好施展才华的舞台。”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姬建新表示。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才能有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截至目前,温江区已成功引进两院院士6人,国家、省市“千人计划”专家和团队23个,从事研发和技术指导。成都医学城汇聚了包括科伦药业、博奥生物等在内的一大批医药领军企业和医药研发机构,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孵化载体超过200万平方米,区内20余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超过20万人科研人才迸发出强劲的创新能力。
本土的创新团队借助平台实现了快速产业化。四川省“百人计划”专家邓炳初加盟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后,立即组建了创新药开发团队,吸引了包括5名省市人才计划专家在内的100余名研发人员加入该团队,目前多项药物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刘建余2016年创建了四川夏派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小分子创新药研发服务的前沿创新型公司。
“在某些医药专业领域,比如分子诊断、核酸诊断等,医学城的技术和世界水平的差距不大,是有机会赶超的。”在成都峰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看来,温江引进高级人才可以达到“短平快”的效果,但还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医学城的产业着力点在“三医融合”,最终大量的工作需要本土专业人才来做,才能实现整个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共生。
“作为新型医药医疗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医学城正在加快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工业生产到消费服务的完整格局。”姬建新说。(经济日报 记者 乔金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