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传信、“九章”问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5年,赢得“创新重镇、英才摇篮”的美誉,成为“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代表。
中国科大为什么能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科大之所以“能”,归根结底在于其独特的大学文化,优良的学风、师风、校风,无疑是这所大学独特文化的生动体现。
学风:“不要命的上科大”
金秋九月,中国科大东区天使路上,穿着迷彩服的新生在教官带领下刻苦训练,虽然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早就听说‘不要命的上科大’,军训这点苦算什么!”少年班学院创新试点班2023级学生姜旭朗坦言,“学风严谨是我选择科大最重要的原因。”
从1958年创校时起,“不要命的上科大”就在校园悄然流行。这句“狠话”的背后,更多的是科大学子拼命学习那股“狠劲”。1970年,中国科大南迁合肥之后,“勤奋学习”之风依然如故。现在,到图书馆上自习,如果不起早,很难找到空位子。凌晨时分,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已是校园里司空见惯的情形。
2021年,一则“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通报“火”了,内容是对凌晨2点多及时处置实验室漏水的5名同学给予12万元奖励。“如未得到及时处置……会延误‘九章三号’实验一年以上”。网友纷纷留言:“凌晨2点还泡在实验室,关键是隔壁实验室也有人,牛!”“神一样的存在!”……其实,这只是科大学子勤奋学习的一个缩影。
求是创新,是科大校风的另一特色。“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在学风培养、治学态度和方法上,中国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强调实事求是、大胆创造,提倡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对科大影响深远。
师风: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中国科大从创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中国科大建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开创者们怀揣科教报国的理想和决心,手执教鞭、身先士卒,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乃安对记者说。如今,中国科大有两院院士60余人,院士、名师亲自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成为校园风景线。
为培养更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中国科大始终把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汇聚榜样力量,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打造集经验分享、成果展示、思想碰撞于一体的“众言沙龙”跨学科交流平台和引领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众行课堂”。近年来,学校涌现全国教师模范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4名教师入选全国先进工作者,9人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3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校风:“红专并进”缺一不可
东区郭沫若广场旁的校风碑,是中国科大“网红”打卡点。“勤奋学习、红专并进”,校风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八个大字。每年开学季、毕业季,新生和毕业生都会来此拍照留念。
何为“红专并进”?“红专并进”强调品行操守与业务技能的相得益彰。“矢量有长度,有方向,二者缺一不可。‘红’是方向,‘专’是长度。一个人方向错了,做再大努力也是徒劳。”这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对此进行的解读。
近年来,学校通过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举办“两弹一星”精神专题展和系列科学家纪念展,制作老一辈科学家系列微电影,打造“红专讲台”,建设以老科学家命名的攻关突击队等系列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优良校风,激励师生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
“求实唯真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科教报国的传统、沉静扎实的学风,一代代薪火相传,已成为科大人的鲜明基因和文化血脉。”校党委书记舒歌群表示,中国科大坚持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有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民主办学的文化,这是南迁合肥后迅速崛起长成参天大树的关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