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教育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方梦之与应用翻译学

时间:2023-01-02 15:18    作者:樊华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4556   

学者传记

你好,黄啸,我是方梦芝你今天讲的文章能给我们上海科技翻译吗一位长辈走到他面前,用汪音说黄!时间:1991年4月,地点:无锡太湖

谢谢你,方先生但是文章已经被中国科技翻译承包了这是我硕士论文的一章,我再从中分出一章给你,好吗那后生赶紧答道他硕士毕业才半年多他第一次参加会议,就被前辈们投来的稿件弄得受宠若惊

先生温和地说:先送吧第二年,论文顺利发表无形中,老公的善良和爱,为我这个翻译专业的小学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多语制的种子

1944年秋,日本占领上海期间,小学生方梦之被迫学了一年日语,日本投降后改学英语为了学好英语,爸爸让他在初三的寒暑假去我表哥家补习在这里,他阅读原著,接受一对一辅导1951年,方梦之考入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干部转学生被送到大连外国语学院后来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留校参加了一个助教培训班经过两年俄语老师在原版教材上的精读教学,他几乎读完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俄罗斯和苏联艺术家的所有名著

他天生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他曾回忆说,只要有空闲时间,弯弯曲曲的外国字母就会像寄生虫一样爬进我的脑海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东的一家厂矿企业之前辛辛苦苦学了三年多的俄语,现在还在梦里闹心,怎么也摆脱不了在休息日,他经常在大明湖附近的山东图书馆阅读外文报刊学的语言与时俱进,文革期间自学德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我利用业余时间每周去南京工程学院上两到三次日语课,也翻译校对过日语专业文献

对于译者来说,双语是双枪在童年的语文课上,他默写,朗读,重复五言或七言短诗,受到基本审美的影响稍微大一点,父亲给他订了四本很棒的古典小说,他还买了《少年维特》,《大众哲学》,甚至《少年机电工程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分文理,书读多了,就会有创作欲望1959年在《前哨》发表第一本书《我的苏联老师》,感谢外教,《矿区晨歌》于1964年在裕华出版文革期间,他阅读外国科技报刊简报,捕捉到苏联科研机构在体制变革影响下的转型迹象,写了一篇长文《苏修科学技术的衰落》

翻译意识的萌发

小学时,做生意的父亲经常督促他练习珠算从初中开始,方梦之先是喜欢观察思考生物,后来痴迷于组装水晶接收器和电子管收音机中专三年,理论与实践并重,学过铸造,钳工,刨工,钻床等,并在工厂实习工匠的基因在他的血液里,他乐于接触机器

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学习时,学校开设了工业俄语这门课程方梦之的翻译意识也在那个时代萌芽大连外国语学院的翻译教学比较有特色:老师总是带着一卷纸,每张纸一个例子,挂在黑板中央,汉俄对应老师逐字逐句讲解,两堂课讲解一种翻译方法,把意思说清楚了,提炼了,诱导他不断理解翻译的真谛

1957年底,俄语助教进修班停办,方梦之以中专专业被分配到济南他在省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的一家加工厂担任技术员,负责全厂的锅炉操作和机器设备的维护,学以致用1958年初,他被委以重任——建炼铁车间,一座三层楼高的高炉拔地而起,全是他设计搭建的!除了业余时间看书,他还喜欢手脑并用,摆弄器皿,敲煤油炉,打柜子,修家具,既丰富了生活,又能随时接触科技

双语能力奠定了基础,对科技的爱好为其科技翻译插上了翅膀出生于自行车生产经营之家的方梦之在济南工作后,无意间发现了俄文版的双座自行车,试着翻译了几页,提交给人民体育出版社,被接受出版该译本于1959年出版,当时方萌24岁!在大连造船厂同学的帮助下,他翻译了《船用蒸汽锅炉自动控制》,仅一年后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在工厂工作后,翻译给了他精神上的安慰20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翻译和校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重庆分社出版的《机械制造文摘》手稿,月产量约1万字所有翻译的稿件都来自他矿里锅炉旁边的蒸汽房,大锅炉房既是车间又是翻译室左边有一本字典,右边有一本手稿噗—噗—噗蒸汽奔流的声音似乎是他潜水翻译的伴奏两种转换同时进行:锅炉房能量转换和语际转换嘈杂的环境锻炼了他的头脑平衡,思想稳定,锅炉房成了他避俗隐居的地方他翻译的东西符合他所学,他诗意地活着,翻了几十万字的科技资料

1964年矿领导问他是享受调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的政策,还是根据他的特长调到江苏冶金学院当专职翻译他选择南京是为了事业,不是为了安逸,也没有太多考虑他一到,就一头扎进梦寐以求的文字海洋里,像米缸里的老鼠一样,尽情地啃着

走向应用翻译研究

一个学者必须具备理论素养中专的时候,方萌修了一些理工科的基础课,比如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制造技术,还有一些大学的课程他对速度算法情有独钟,曾经写过文章发表过虽然没有回应,但独立的专题研究开始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俄语语法很枯燥,很难理解可是,20岁的方梦之通过三轮语法学习,实现了对理论课的兴趣他的进一步研究使他第一次看到了唐傲在他的助教课上,他抽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诸如《文学报》,《文学,历史和哲学》,《文学评论》等报纸,并和同学发起文学理论学习小组,每两周讨论一次

方梦之在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始于中外语言的比较与教学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开始被系统地介绍基于此,方梦之本能地对比中外语言,看到它们的异同,得出规律,进而深刻理解翻译的本质和原理理解了翻译的真谛后,他开始从微观到宏观研究翻译理论,培养翻译人才积累的翻译经验让他明白,实践可以丰富教学,理论引用更自然,验证翻译理论

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确实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了面对应用翻译学,方萌一步步走来:从语言到科技,从科技到应用,从应用到理论他发现用语言科学来理解翻译理论,分析实践,可以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尤其有助于翻译方法和转换的研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主题下学术界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他成为翻译研究前沿的敲门砖而科技翻译涉及到科技文体,这是最好的切入点198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科技英语实用文体》,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佐良教授称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在中国似乎没有第二本中国海洋大学杨子健教授肯定这本书是1983年至1992年的优秀作品之一可以说,该书的出版突破了当时国内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瓶颈,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1998年,该书被完全修订为英文版《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各种类型的应用文体翻译层出不穷,科技翻译很难一概而论方梦之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并以文体学为切入点,出版了一系列文集,教材和专著,致力于应用翻译学的建立浙江大学的郭建忠教授称他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他立足中国现实,以热切而冷静的目光凝视着新思想,新成果,以理性的反思诠释着国内外翻译研究,哲学和话语体系的观点他突破了霍姆斯《翻译研究谱系学》中对翻译研究的定义,明确提出了应用翻译学这一学科,建立了中国的翻译研究体系和翻译研究建设的方法论体系他的研究体现了纵横时间二维的方法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二分法是方梦之翻译思想的独特之处,以一体三环理论和宏观—中观—微观理论最为典型

一环三环理论中的一是指翻译的本体,包括翻译原则,策略,技巧和翻译史一环是语言学及其分支,二环包括与翻译相关的交叉学科,三环是指文化和翻译技术苏州大学王洪教授认为,一体三环理论指出了翻译研究的本体,区别于其他学科,将翻译研究的相关学科分为三部分,突出了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兰红军发现,三环路勾勒出由多学科翻译研究所组成的内外翻译体系江南大学鲍桐发教授指出:整体三环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现当代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认知属性和知识结构的创造

宏观—中观—微观理论是应用翻译理论的框架,摆脱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极具创新性在方梦之眼中,应用翻译学特别注重顺木之性的原则,中观翻译学则是顺木之性的方法,将宏观翻译理论与微观技巧联系起来合肥工业大学韩江洪教授指出,中观层面的引入不仅是术语的简单改变,更是传统翻译方法性质的改变,因为宏观理论注重翻译三原则和翻译活动三要素的运用,将翻译主客体融为一体,使传统翻译理论落地,使微观技巧研究升天,强调翻译的社会性,表明其个体性中观翻译策略包括策略三要素和策略三图,它可以从上层的理论中推导出来,也可以从下层的翻译实践经验中进行分类和强化探索微观语法,修辞,逻辑三位一体的关系,将翻译技巧纳入理论范畴,深化对技巧的认知方梦之用实践证明,宏观理论需要中观理论向实践靠近的过渡,中观理论是下层理论的中介,微观理论对上层理论有反馈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对翻译的道,术,艺的把握

应用翻译研究

方梦之以实用的科技英语文体奠定了应用翻译学的基础,促进了翻译学的建立同时,他以各种身份推动翻译学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方梦之培养了一批应用型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1978年进入上海理工大学当大学英语老师,偶尔代替别人上俄语课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翻译课程此时,西方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开始流行方梦之吸收了各派思想的精华,以宽广博大的思想触角重新审视翻译教学他成为中国早期语言比较和翻译技巧的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方梦之不仅以身作则,还会给学生全职翻译经验他还从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编写教材,供其他机构的老师,学生和后辈分享自1992年出版《从四级到专业阅读》以来,已经出版了10多套教材每一部教材的编写都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体例新颖,编排灵活,适合教学和自学,已成为许多高校相关专业教材的标配

方萌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芽,发芽,生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播种者,开拓,培育,呵护幼苗今天,中国的应用翻译研究硕果累累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方梦之与应用翻译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