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学院:产教合作育人,服务地方发展。
常州工程学院建立了两个国家职业教育联盟,10所学校+企业,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模式产业学院,采用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等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年来,学校为地方产业输送了6000多名紧缺人才
今年以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常州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和常州智能制造名城建设,积极聚焦长三角特色产业,整合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产教集聚优势,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着力搭建校地校一体化平台,实现产教融合新突破。
目前,常州工学院已与10余家行业协会建立创新联合基地,与30余个镇或园区结成对子,与100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三年来,学校四技服务达1.6亿元,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3340万元
完善机制体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我们坚持实施创新型‘一把手’工程,创新机制体制,完善产教融合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最近几天,常州工学院副院长潘玉琴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管理制度,如《促进产教融合管理办法》,《产教融合建设管理办法》,《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等,创新产教融合体系管理,激发合作伙伴积极性,规范产教融合相关工作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发展,以及技术装备的迭代更新,常州工学院主动求变,破解深度融合难题,紧紧围绕行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梳理学校专业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地方和企业的能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拓展和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寻找合作项目和机遇,理清科研服务思路,制定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每一个项目的细节和实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常州工程学院产教结合办公室主任李说
常州工程学院依托多元化载体,推进产教融合,拓宽合作形式学校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了两个国家职业教育联盟,10个学校+企业,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模式产业学院,采取现代学徒班,订单班等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年来,学校为地方产业输送了6000多名紧缺人才
创新方式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创新产教融合形式,与产业链上游企业特别是全国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区域中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是常州工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探索出的新模式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搭建特色服务平台其中,我们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比如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设绿色节能与新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原料及制剂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等潘玉琴说
李介绍,常州工学院实行一个专业对接一个行业,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企业的机制,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打通了成果转化的通道,在深入企业调研,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拓展合作渠道四个方面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我们依托国家‘双高’计划专业集群,以产学研活动为载体,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联合技术转移中心,进一步推动技术成果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对接,精准开展特色服务李说,近三年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走访服务企业500余家,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最近几年来,常州工学院进一步调整思路,坚持立足常州,面向长三角的原则,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服务孟河镇,横林,横山桥,汽摩特色镇,化工新材料等目前,常州工学院泗阳分中心以科技助力区域企业智能化向数字化转变,全面提升制造企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工学院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既提高了科技服务能力,又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发展其中,学校应用化工工艺专业135高水平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入选2021省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优秀案例,建成了集设备生产,过程虚拟化,智能控制,教学工程为一体的化工生产半实物仿真教学工厂
现在,常州工学院与全球500强企业SGS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化工检验与环境检验协同实训平台,江苏省绿色化工中小学职业体验基地,产学研培创五位一体技术技能平台,在常州建设了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来,学校获得发明专利45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