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一个好的引路人
最近几天,国家层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为科普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到2025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15%,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显著节能,科技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和科技普及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两翼我们应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到多部门发布十四五国家科技普及发展规划,再到日前的这一部署安排,不难看出,科普已经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被赋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上升到2020年的10.56%,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说到科普,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在小区里挂几个科普标语,在公共场所的窗户上贴几篇科普短文,在电视上播放一些科普节目这些方法不能说无效,但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能深入人心
如何提高科普效果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方位行动,全方位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如何践行着力提升科普能力,以公众容易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工作是关键换句话说,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加强互动,注重效果只有用大众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发展科普,才能事半功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天宫课堂日前,神舟十号乘组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开启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为全国数千万中小学生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进行了一场天地互动交流去年12月和今年3月,神舟十三号组两次开课据统计,航天员老师已经为全国青少年展示了20个左右的太空实验他们高,接地气,让学生感兴趣,打开思路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的天地互动激发并增加了许多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有科学家说,我在科普中的角色就像一个导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讲解激发网友对科学的好奇心导游越多,科普效果就越明显创新方式方法,增加科普内容,增强科普工作的可及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