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发布,艺术教育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成为学生和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
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实施的新课标的修订幅度较大艺术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一至九年级开设艺术,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歌唱,音乐,造型和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相关内容,8至9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门课程更值得注意的是,九年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为9% ~ 11%,已经超过了外语6% ~ 8%的总课时比例
从掌握技能到培养核心素养
事实上,加强美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去年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明确表示,要把好的美育课程全部开设,进一步完善衔接大中小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把美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各学段,不断拓宽美育课程领域加强美育教学与实践,构建并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艺术特长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印证了这一趋势笔者认为,新课标进一步夯实了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维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的出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真正为学生全面多元成长提供舞台和空间,才是未来最重要的
目前,一些中小学在美育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课程开设率不足,美术教师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学生在学校艺术能力的获得可以说,目前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主要依靠家庭教育,课后艺术辅导和校外艺术培训艺术类校外培训弥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不足,但也容易使美育进入重技能轻素养的盲区必须强调的是,美育不能简单等同于技能教育,也不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捷径,异化了美育全面育人的本质并不是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是为了培养技能过硬的天才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滋养,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是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核心素质之一
因此,明确美术教育中怎么教,教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明确,美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作实践,文化理解等这也意味着,要引导学生从单纯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向培养核心素养这无疑对传统的美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多重挑战
将联系的概念融入审美教育
新课标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学业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也为美育教师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如音乐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种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在不同的板块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同时,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至二年级设置趣味唱游,听音乐等4项学习任务,三至九年级设置听评,独唱与合作唱,作曲与展示等6项学习任务
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如课程内容知识化,教学模式机械化等还要探索创设新课堂,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教学中设计情境,以情境设计指导教学的教学模式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本着听觉优先的原则,可以考虑设置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情境表演剧通过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场景再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真正体会音乐艺术的乐趣
对于美育来说,联系的教学思想非常重要既要注意艺术学科的独特性,又要注意跨学科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照顾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应该按照主题,项目,任务,活动等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而带动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另外,联系的教学思想也要体现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艺术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发展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形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家校联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课堂,家长学校对家庭艺术教育进行引导,促进家长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同时,家校社要合作建立学生美育成长档案,做好资料整理和发展记录,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本依据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优势资源,与当地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开放课堂,邀请艺术家进来,形成家校社多方协作的教育机制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