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由靳东、陈乔恩主演的网络季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如期上映,让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绝古国”与西域文明,实现了文化破圈。
“精绝”,是精绝国的简称,是汉代新疆境内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有关精绝国文献记载,最早被记录在《史记·西域传》当中,形容该国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居住四百八十户,人口三千三百六十人,是西域的一处弹丸小国。
但是此后不知什么原因,精绝国突然消失,有关精绝国的文字记录延续至唐代戛然而止。《史记·西域传》对精绝国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是只言未语。这就使精绝国遗址,成为吸引无数探险家和考古学者,甚至令其成为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奔赴一探究竟的心驰神往之地。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精绝国究竟如何,精绝国的后人是否尚在人间,或许我们可以从仍在沙漠腹地生活并栖息繁衍至今,被称为新疆四大神秘部族之一、现如今维吾尔族的一支——克里雅人的身上,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
西域文明历史的“活化石”
沙漠深处的守护者——克里雅人
有关第一次发现克里雅人生活在沙漠腹地的文献记录,需要追溯至19世纪。
1896年1月,发掘古楼兰遗址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沿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行走,期望追寻其河流尽头时,突然发现有成群的野骆驼在奔跑。更出乎斯文·赫定意料的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竟然有牧民部落生活在这里。
达里雅布依
斯文·赫定所看到的牧民部落,就是克里雅人。后来,斯文·赫定为克里雅人做过人种学测量,他认为这些村民是一支印欧民族的后裔。而因克里雅人所生活的这块地域,就在塔克拉玛干腹地,他们也被冠以“沙漠深处的守护者”之名。
只不过,和我们想象中的漫天黄沙、寸草不生且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沙漠场景不同,克里雅人生活的栖息地,却是一片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沙漠绿洲,维吾尔语称之为“达里雅布依”,意思是“在河边上”。
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克里雅河,祖祖辈辈世代都在沙漠腹地繁衍生息。克里雅人是生活在沙漠之中的原始部族?还是与古西域文明的兴亡有千丝万缕联系?这就让克里雅人的起源,近百年来一直成谜,且存在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克里雅人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他们来到克里雅河的绿洲开荒造田,定居于此;另一种说法流传甚广,认为是400年前,于田绿洲古老农区的木尕拉、喀鲁克一带的农民,为寻找草场顺克里雅河北下,发现这里水草丰茂,便先后在克里雅河两支流流域安家落户;最后一种说法,认为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楼兰人的一支,也有坊间流传,认为克里雅人是来自精绝国的移民。
克里雅人的骆驼
但不论是楼兰后人也好,抑或是精绝国遗脉,随着斯文·赫定离开后的第五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也来到了这里,并在1911年出版的个人中国探险笔记《沙埋契丹废墟记》中,也对克里雅人的存在做了文字记载,更加表明了克里雅人是长期生活在沙漠之中的游牧民族这一事实。
尼雅遗址
只是与斯文·赫定相比,这是斯坦因第一次来到中亚探险,他的最大功绩是发掘了尼雅遗址与发现印度孔雀王朝古老文字“佉卢文”曾在新疆流传过的文字证据。
佉卢文契约
并且随着斯坦因在尼雅河故道周围进行大规模发掘,通过共获得660件价值极高的汉晋时期珍贵文物,成为了证明古丝绸之路真实存在过的绝好资料,更为中亚成为陆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提供了事实论证,为后来的考古学者与历史学家探究古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历史文献。
而在斯坦因第四次中亚探险期间,来到尼雅挖掘出的26枚汉代木简里,找到了“汉精绝王承书从”七个字,被考古界认为,这是精绝国存于尼雅遗址之上的决定性证据。
不过,如今人们对斯坦因靠不齿行径和用极其不光彩的手段,从中国骗取文物的做法仍大为不满。但这间接也为克里雅人“来自精绝古国移民”、“古楼兰人的一支”的说法,提供了考证依据。
探寻“中国最后的沙漠村落”
他们保有传统,但也不会拒绝现代
时间拨回至近代20世纪至今,受益于考古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精绝国的历史、古文明遗迹以及克里雅人的行踪,再度回到了社会大众的视野范围之中。
随着1988年至1997间,我国对尼雅遗址的不断探索与发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精绝王的锦衣、大漠藏珍等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相继问世,全面揭开了这座被誉为“东方庞贝”的精绝古城往日荣光。同时,根据考古发现并结合出土文献,确定了尼雅遗址即是精绝国故地,最终消失于4世纪末5世纪初。
所以会不会确有一部分精绝国、鄯善子民,由于尼雅河周边流域生存条件恶化,并选择迁移至克里雅河繁衍生息?确切的说,这是一种推测。但凭借如今现代科技的极速发展、手机影像功能的不断提升,让克里雅人能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进入探险家们的镜头之中。
2022年底,由华为Mate50系列与中国探险协会联合发起的“始于昆仑,跨越山海”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活动,一直备受广泛关注。何玉龙、龙文、张鹰作为三位资深探险家从米兰古城出发,一路自东向西,展开了一场徒步穿越之旅。今天,华为官方发布了一支由华为Mate50系列拍摄的视频短片,记录了达里雅布依的风土人情。
视频中,探险家手持华为Mate50系列,一路克服极大昼夜温差,以及失温、缺水、迷失方向等极限挑战,来到了被称之为“中国最后的沙漠村落”的达里雅布依,见到了这群新时代下,世代生活在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不仅让外界近距离看到了克里雅人清晰的真实样貌与风土人情,也第一次只通过手机影像的记录方式,向现代社会展示了达里雅布依的自然风光。
在华为Mate50系列的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十档物理可变光圈和长焦微距等功能加持下,探险家们不仅能直观拍摄出克里雅人兼具维吾尔族高鼻梁、大眼睛、高额头的相貌特点,同时凭借影像系统自带原色、鲜艳、明快的三种风格,对达里雅布依绝美景色做到了最大限度真实还原,很好传递出这些来自沙漠深处克里雅人的真情与实感。
除此之外,在沙漠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华为Mate50系列的昆仑玻璃拥有强大抗摔性能,同时它还拥有IP68级防水防尘和低温抗冻特性,为这次的沙漠穿越之旅提供了有力保障。即使是身处沙漠无人区,探险家们也能凭借华为Mate50系列的北斗卫星消息功能,向后勤保障队伍,实时传送文字和位置信息。
此外,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克里雅人居住环境相对恶劣,家居内饰比较简陋,但其实每一处设计,都十分具有特色。比如房屋墙面,是用胡杨树枝围成,抹着泥巴用来固定和堵上缝隙。因为沙漠常年不会有雨水,所以屋顶只需要覆盖一层苇草,如此即可兼具采光与防风之效。房屋中间的火坑叫做“火塘”,这种设计由克里雅人独创,是被当做居家煮饭用的灶台,而克里雅人睡觉用的床则由沙子堆砌而成,简单且实用。
食物选择与生活风俗方面,克里雅人以游牧为主,与维吾尔族相差无几。目前,克里雅人也会尝试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但主要食物是克里雅人的特色美食,叫做“沙饼”,维吾尔语称为“库麦琪”,有荤素两种可选。遇到重要的节日,克里雅人会宰羊庆祝,做红柳烤肉。
制作“沙饼”的克里雅人
至于与外部的沟通与联系,克里雅人全靠骆驼和毛驴来往于田县城,运输他们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果你想要来到这里旅游,一睹克里雅人和达里雅布依风光也不再是难事。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总计行程约1500公里,就能来到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尾闾地带附近,见到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克里雅人保留原始部落的生活风俗,但克里雅人对走出沙漠去拥抱社会与现代文明并不抗拒,只是不想搬离这里。克里雅人曾说,他们属于“达里雅布依”,属于自然,是自然的孩子,蓝天下他们喜欢自由、喜欢与世无争,虽保有传统但也不会拒绝现代。
因此,如今年轻一代克里雅人,也告别了封闭的生产生活、逐步走出沙漠,通过受益当地政府的帮扶政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奋斗、不断前行,去开辟属于新一代克里雅人的美好未来。
始于昆仑,跨越山海
让极限探险更具精神意义
公开信息显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绿洲进一步退化,资源枯竭已日趋严重。自2016年起,沙河县政府决定将达里雅布依乡内的居民,搬迁到自然条件更好的地方。在位于距离于田县城更近的91公里处,建设一个新村,为克里雅人组建新家园。
总体来说,得以让千年西域文明被保存记录,这是科技赋能极限探险的终极目的。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得以让生活在沙漠腹地千年之久的克里雅人,去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大家庭之中。这既是科技向善的终极使命,亦是一批批探险家们敢于探索开拓的精神凝聚。
能在沙漠中繁衍至今,又可以为了获得更好生活而走出沙漠的克里雅人,本身就是在“致敬极境中的敢为”。探险家们此次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不畏艰险勇敢前行,不断挑战自己的探险精神的体现。正如华为Mate50系列发起的这场“始于昆仑,跨越山海”徒步穿越活动所呈现的精神一样,这恰恰也是华为Mate50系列所一直追寻的目标。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