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艺术面前,任何外在高科技手段和展现手法都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再包装。要想让人们感受到包装的精美,务须扎实的艺术功力作为根基
谈起86版《西游记》,为何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百看不厌?为何一部制作技术在今日看来可以说是落后的电视剧,30年间重播多达近3000次?为何多次翻拍之后的各种电影或电视剧版《西游记》,技术水平和制作条件突飞猛进,大众综合评价却依旧难以超越杨洁版?究其根源,在于86版《西游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真正做到了“造诣”二字。纯粹的艺术面前,任何外在高科技手段和展现手法都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再包装。要想让人们感受到包装的精美,务须扎实的艺术功力作为根基,否则貌似精巧的包装将变成虚幻的泡沫。老百姓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是用心良苦的精良制作,什么是资本堆砌的粗制滥造。
86版《西游记》从视觉艺术层面精准传达了传世名著、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真义:鸿蒙洪荒的宇宙中,蹦出来一只石猴,眼含金光,惊动周天,金光息潜,游走人间。无忧无虑的美猴王,萌生出“形而上”烦恼之后,苦苦追索人生之“终极意义”,于是乎结筏撑杆,远洋求真,过海访道。之后大闹天宫,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苦行之磨难中悟到那“终极意义”。不论从哪个角度解读小说《西游记》,是传统之儒、道、佛,还是苏格拉底到马克思、海德格尔,抑或历史轮回、青春骚动、人生命运……皆趣味无穷,意味无限,情味无垠,话题无边。而这种种隐喻,在86版《西游记》中似乎可以找到些许影子。这,恰恰代表了杨洁、六小龄童等人的艺术贡献,也是之后大部分翻拍版本所缺失的地方。
86版《西游记》从表演艺术层面证明了戏剧以及影视表演领域颠扑不破的一个真理:戏好,才是真的好。在六小龄童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身上,可以发现,他们将话剧的严谨和戏曲的传神带进了《西游记》的角色诠释过程。如果一部电视连续剧导演在角色塑造方面,能按照话剧和戏曲的艺术水准对演员严格要求,那他就有机会缔造出经典。86版《西游记》,就是这样的经典中之经典。它所展现出的戏剧性是饱满的、精致的、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艺术世界里,或许除了艺术追求者的头脑、心灵、感官以外,另有一些神秘的力量,在别的可见力量展示的同时悄然进入,成为主宰。杨洁导演在执导《西游记》时,也许就是遇到了这些神秘力量,这些力量散发出的艺术感悟和内蕴跟六小龄童等演员产生了强烈共鸣,促使大家带着相同的艺术追求将这部古代神魔小说成功转化为当代影像。这,也是当今各类小鲜肉“主持”的奇葩电视剧所缺乏的,更是当今资本大行其道的电视剧市场缺少的。资本的肆无忌惮,吓走了严肃鲜活的真艺术。人们每每看到小鲜肉们的拙劣演技而皱起眉头的同时,总是习惯于怀念86版《西游记》的细致、逼真和可爱。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86版《西游记》,代表了电视剧表演艺术的标杆,实践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承诺,应受到一代代影视从业者致敬。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