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互联

南京老翁签署预嘱协议预嘱让离去更有尊严

时间:2017-04-05 12:05    作者:叶知秋   来源:    热搜:南京,南京阅读量:8844   

南京92岁的朱景文老先生,近日来到南京鼓楼医院,郑重地签署了一份生前预嘱协议:在生命临终状态来临之时,不想通过呼吸器、心肺复苏来徒然延长死亡过程,自己选择方式走完最后一段时光。他说,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不想受别人影响太多。

死亡,是一个沉重、国人不愿意谈及,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自上月中旬“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开展的“生前预嘱”活动在南京鼓楼医院推广以来,已有10多位老人来到医院咨询相关事宜,其中数位老人签署了相关手续。

每当家中爷爷奶奶老一辈人离世的时候,孩子问“爷爷奶奶去哪里了”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回答?也许很多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也可能对孩子说:“爷爷奶奶要去很远的地方”。这折射出人们思想中慎言生死的传统观念。面对走向生命末期的患者,家属往往会尽全力去把亲人“拽住”,不管他经受着多少疼痛,不管他还有没有意识,好死不如赖活着,多留在身边一分钟,也是好的。

许多肿瘤患者最后的时光都是在医院里痛苦地度过。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护士长袁玲举例说,一位50多岁的咽癌患者,癌细胞全身转移,在经历多次手术之后,病情依然在不断恶化。当他提出想要放弃治疗时,儿子总是坚决不同意:“再忍一忍吧,再做一次手术吧。”直到现在,父子二人谁都没说服谁,一直僵持着没有做出最终决定。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人觉得只要肯花钱就能免于死亡,然而许多生命明明已油尽灯枯,无谓的治疗只是让他们‘看上去活着’,实则对于患者和家属都是折磨。”赵太宏说,有些患者家属出于保护患者的初衷而对病情有所隐瞒,导致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很多心愿都没有完成,最终遗憾离世。

有生就有死,死亡是人一生必经的一个阶段。早在2006年,北京一批志愿者创建探讨死亡问题的“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推出我国首个民间生前预嘱文本“我的五个愿望”。据举办方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我的死亡,我能作主”。

“确立生前预嘱,目的是尊重生命,使人们正视死亡,从而更充实地生活并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给家属安慰,陪伴他们走出悲伤,让生死两相安。”袁玲说。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在得知其生命的期限后,希望能看到唯一的女儿结婚,家人为了完成他的心愿,在病房里为女儿女婿举办了简朴又庄重的婚礼。几天后,病人平静又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鼓楼医院早在2015年11月就开始在肿瘤科推出“安宁疗护”病房。袁玲介绍说,安宁疗护并不意味着放弃治疗,而是建立在从诊断到死亡全过程的锲而不舍治疗的基础上,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去做。比如,让晚期癌症患者尽量少些痛苦,不开展创伤性、意义不大的治疗,让患者“走”得不留遗憾、少些痛苦。

相比之下,国外面对死亡的教育比较成熟。“这种教育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通过一片落叶的飘零,一只蚂蚁的死亡,让孩子接受自然规律,包括亲人离去的事实。”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景抗震说,国外对于死亡的态度更为理性,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国外一些小学就让孩子参与模拟追悼会、设计葬礼等活动,甚至让学生思考,假如生命只剩下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思考会告诉孩子,当下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热爱学习和生活。”

“安宁疗护”病房是国人对临终关怀的一大进步。南京市护理学会秘书长倪新新透露,今年底前,南京市所有的三级医疗机构都将开设“安宁疗护”病房。而三级医院主要起牵头和指导培训的作用,广泛宣传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让更多人能够正视死亡,让死亡不留缺憾;加强对安宁疗护体系内的医护人员的培训,让基层、社区医院、家中的病人都能得到同质的护理,“这样病人才敢到我们体系里的其他医院去治疗,实现家门口护理,给予病人更多的心灵慰藉。”倪新新说。(仲崇山)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南京老翁签署预嘱协议预嘱让离去更有尊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