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互联

媒体:屠呦呦获最高科技奖打破了不成文惯例

时间:2017-01-10 17:36    作者:文辉   来源:    热搜:科技,科技阅读量:8361   

原题目: 媒体:屠呦呦获最高科技奖打破了不成文通例

不顾哪种评奖规则,都应基于学术。此次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屠呦呦,明白地传递这一信号。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局限于院士“圈子”,就是对学术好处的冲破。

在1月9日举办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嘉奖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取得者屠呦呦,一起取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初次授予女性和非“两院”院士科学家。

在2015年获诺贝尔奖后,言论曾期盼屠呦呦能获适合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她落第后,很多人为其“抱不屈”。2016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屠呦呦,可谓众望所归。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取得一项大奖,没有取得另外一项嘉奖,是很正常的。诺贝尔奖嘉奖的是某一成果的制造者,其实不是针对获奖者毕生成绩的评价;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嘉奖的其实不是某一项成果。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最粗心义倒不在于对屠呦呦的确定,而在于打破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通例。

从2000年开始评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到2015年,一共有25位取得者,均为院士。去年屠呦呦取得诺贝尔奖后,大众对其“三无”身份(无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很是感叹,并对国内人才评价系统重视身份、头衔进行了反思。有一种看法以为,屠呦呦没有取得2015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跟她没有各类头衔不无关系。这固然只是一种忖度,但体现出大众对学术评价过于“头衔化”的忧愁。

最高科学技术奖能够说是科学界的毕生成绩奖,代表对科学家的整体评价。科学家的头衔和身份,只是评价的部分根据(体现其学术奉献与学术能力),而不能够将其视为门槛。

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政策都强调形形色色降人才,不能够论资排辈。然而,从科研项目立项到学术人才筹划评审,从职称评审到院士评审、国家科技提高嘉奖评奖,论资排辈问题一直严重存在。一个人一旦取得某一项目、当选某一人才筹划,就拥有了某种学术身份、头衔,在接下来的学术活动中,就享有相应优势和特权。这不但不利于鼓励青年学者追肄业术理想,还损坏了学术竞争的对等性。

不顾哪种评奖规则,都应基于学术。此次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屠呦呦,明白地传递这一信号。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局限于院士“圈子”,就是对学术好处的冲破。国家也在推动院士制度改革,包含树立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度。改革院士制度的关键就是院士去好处化。

不顾学者有什么学术头衔、身份,在学术评价中都应当是对等的。就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来讲,只针对院士评选,那这就变成院士的特权,也把一些因各种缘由未能被选院士却奉献突出者消除。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不是带来新气象,还需视察,缘由是某种水平上诺奖取得者也是一种身份和头衔。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媒体:屠呦呦获最高科技奖打破了不成文惯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