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一个问题,到底是地王带动房价涨,还是房价带动地价涨?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一个正反馈,房价带动地价涨,地价涨了房价再涨,这个互相推动的过程然后重复下去,形成一个正反馈电路一样的东西。楼市“正反馈”一旦形成,普通人就难以“螳臂挡车”了。
有人说,股价和房价这样的资产价格预测起来很难,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好像并不难。
就我最近听到看到的事来说吧,8月12日,在观点地产新媒体和《华夏时报》联合主办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保利地产(600048,股吧)的副总裁、主管东南区的余英对大家说,广州(楼盘)房价要涨!
他的逻辑是,“现在广州有两块地挂出来了,还没拍,报价已经是地王了,我预测今年四季度、明年一季度,广州房价会量价齐升,今年上半年广州是量涨价稳,所以从现在来看,我预测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广州的房价会有比较大的上涨,因为地王的刺激。下个星期广州就会出现好几个地王。”
听的人不以为然,甚至很傻很天真地以为,余英说的对不对可以拭目以待,3个月内见效果嘛。结果是根本用不了3个月。
8月16日,雅居乐在广州以21.73亿的价格和2.75万平米配建安置房为条件,拍下8.92万平米的华大物流地块,楼面价核算下来高达36773元/平米,成为广州新单价“地王”。接下来一周,据财新报道,从8月15日到8月21日一周,广州共成交一手住宅2206套,成交均价达每平米18153元,环比大涨17.75%。
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地王效应让人重估区域价值引发恐慌性入市,但问题是,为什么之前余英就明明白白地预测到了这一点?我的一个猜测啊,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要进入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但是能供出来的地却永远在被受限制,这种趋势上的供需不平衡,才是开发商对未来的楼市有信心的原因,也是疯狂地去抢地王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大城市应该越来越大,刚看到北大周其仁教授的一段东西很有感触。周其仁考察了硅谷,“现在这个地区有大大小小公司一万家以上,创造了多少销售额、GDP和就业?我在考察中发现,硅谷公司的密度很大,但与之相比,中国的高校有多少专利?高校周边有多少企业?能不能跟斯坦福和MIT一样,画出一幅高校与企业高度集聚的地图来,这是值得探讨的好题目。”周其仁的结论是,“科技创新就是要高密度高浓度”,人和人就是要聚集才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我想,周其仁教授说的是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正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所以,经济的发展一样也是需要聚集,所以,大城市就应该可以越来越大,而且只要允许大城市越来越大,那么土地规划的目标就不一样,政府可以并且愿意拿出来的供地就越多,供地越多,在同样的需求增长之下,地价自然就能被抑制住,地王自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王。所以,要截断目前房价和地价的正反馈,唯一的办法就是有调控能力的政府果断干预市场,加大供地,抑制地王。
但是愿望是好的,大城市会被允许更大吗?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而这恐怕是让地王持续不断冒出来的根本原因。举个例子,8月22日的消息,《上海(楼盘)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已形成,上海至2040年人口调控目标为2500万人左右。
对此,企业家同时也是经济学者的梁建章大呼“上海的人口规划严重不足”,梁建章的思路和周其仁一样,“城市规模大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城市规模越大,各行各业的人才就会聚集得越多,思想碰撞和交流就越频繁,创造力就越旺盛。世界各国的创新都不成比例地集中在最发达城市。中国最好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也是集中在几个一二线城市。”
上海如果采用了2040年2500万人的调控目标,今后每年增加的新上海人计划内的就没有多少,但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规律导致了实际上上海集聚的人会越来越多,远远超过2500万人的计划。到时候怎么办?限制需求限购限贷真的解决问题吗?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怎么办?没有什么好办法,在资产配置合理的情况下,我倒觉得,适当参与泡沫有可能是最优选择。当然,对于一个正反馈来说,最次的选择不是不参与,而是满仓再加杠杆参与,等死和找死,还是有差别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