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华人

一泓清泉焕生机

时间:2017-01-16 10:48    作者:夏冰   来源:    阅读量:7303   

本报记者刘久锋

“地无半里平,人无三分银,缺粮又缺水,遍地裸石岩。”这是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的真实写照。地处乌江岸边,却饱受干旱之苦,村民们过着“半碗泥巴半碗饭”的苦日子。现在,这里的党建扶贫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这里的土地,人们也逐步褪去贫苦的外套,焕发出新的生机。

深冬的一天,踏着晨光,曾任德江县农牧科技局农机中心办公室主任的杨文龙已经来到了村民杨承美家。一直为杨承美家贷款的事忙上忙下,贷款资金一到位,杨文龙立马告知他这个好消息。

杨承美是村里的贫苦户,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每年学费上万元,家庭贫苦,又因年纪太大找不到工作而断了外出务工的念想。想发展产业,又没有资金赞同,第一书记杨文龙带来的好消息让杨承美很冲动。

分开杨承美家时,已日上三竿,下午还有村民到村委会来签生态移民搬家协议书,杨文龙马一直蹄地赶回村委会。回程路上,杨文龙的脚步有些不稳,一头半白的头发跟随脚步颤颤巍巍地发抖,背后深深浅浅的足迹就像杨文龙驻村的心路历程,浅的是驻村之初的不坚定,深的是帮扶村民后的砥砺前行。

“我今年54岁了,原来已经是离岗待退的了,正碰到全县各个单位都要抽人来驻村,单位就给我安排到这儿来了。”杨文龙说。

2016年4月,带着一腔难解的情绪,杨文龙“走立刻任”。杨文龙被派到桶井乡毛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这段历程和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样,上头记载的一笔一划,都横撇竖捺、弯曲折曲,却落笔刚毅有力。

“我几十岁了,工作这么多年了,来到这儿,开始我就是依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来严厉请求自己,横竖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可是杨文龙“做一天僧人撞一天钟”的想法却被一纸告诉打乱。2016年9月8号,贵州极贫乡(镇)定点脱贫攻坚工作正式启动。翌日,《德江县深化驻村工作改革暂行方法》出台,明确创新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形式:部门派驻变成组织调驻,工资、组织关系都转到州里。在一年中评为优良的,能够请求回原单位;假如驻村不称职,持续工作一年,一年事后假如还不称职,那么他就回不来。

得知这一消息,抱着只是“下基层”心态的杨文龙顿感“压力山大”。而在2016年4月被派驻到郑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德江县工商联会员服务中心主任程彪看来,“压力山大”的不只只是组织关系,还有村里基层组织建设的缺位。

“当时有点儿泄气,基层组织这个情形还是比较特别的,在我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觉得非常的压力。”程彪说。

360多户、1200多人的郑家村在桶井乡属于落伍村,长久以来,村“两委”在产业发展、纠纷调剂等方面没有施展好示范带头用处,得不到村民信赖,乃至全村人均收入、基础设施一直排名靠后。没有健全的基层组织,程彪这个“外来的僧人”也“念不怎样好经”。

“该怎样展开工作?我自己到村干部家里去跟他们交心,然后就分其余把他们各个村干部的思惟都做通了。”程彪说。

背城借一,反倒让程彪沉下心来,把一切心思都放到了村里面,利用在工商联工作时获得的众多“资源”,他给村里调和了很多商业项目。

听民意、解困难、促发展、助小康。现在,郑家村人均收入达到5649元,贫苦产生率由过去的近50%降低到34%。笑颜,愈来愈多地在郑家村村民脸上绽放,这也是程彪最为欣喜的地方。

不分白天亮夜,率领着两个村干部抓脱贫的杨文龙,也消除了挂念,干出了真情。

“我算了个账,2016年年末我们如期把这38户180人脱贫,毛岭村的贫苦率降低了15个百分点。2017年筹划脱贫77户217人,我们脱贫能如期达到省里面规定的标准了。现在不是在搞数字脱贫,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杨文龙说。

“大众来做事呀,他都尽也许办妥,几十岁了,闭会搞到清晨一两点钟。去年雨季我们到扶贫办交资料,走到前面去又滑坡了,公路就被阻断了,上不去,步行到扶贫办去交资料的时已经是清晨4点,全身湿透了,那一刻真是毕生难忘。”毛岭村综治办站长杨勇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一泓清泉焕生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