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产经

草原增绿牧民增收——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纪实

时间:2017-07-05 15:15    作者:叶知秋   来源:中国网    热搜:生态,青海,生态,青海阅读量:8175   

七月的青海草原,满目青翠,牛羊怡然。可是,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多年来却曾因人草畜矛盾突出,一度超载过牧导致草原退化,面临着保护生态与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如何走出这个怪圈?一代又一代农牧人呕心沥血,不懈坚持,终于创出一条以转变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重点,以实现草原保护、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目标且地域特色鲜明的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青海尤其如此。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青海的生态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大计和永续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畜牧业必须走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发展规律的路子。拉格日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但长期在传统生产方式下,随着牧业人口增长,超载过牧带来的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出“草原退化—牲畜无草可食—牧民无法生存”的恶性局面。截至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当时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

一面是生态保护的责任重担,一面是发展生产的急迫需求。改变困境,唯有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从索取转向保护,从单一的养殖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黄南州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说:“草原超载过牧是对草原最大的伤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现有的状态,真正现实草原有多大承载量就养多少牲畜,也就是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处长王会林说:“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作为首要条件和核心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有效解决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保障草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据了解,目前,青海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共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实现了“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合作社集体经营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之间的矛盾。

草监部门监测显示:近五年来,泽库县拉格日村草场草产量提高10.5%。植被覆盖度从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来的1/3,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海西州天峻县梅陇村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公斤,到2015年上升到亩产350公斤。

引导扶持并重推动股份合作经营转型升级

在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初期,青海在牧区每个村集中力量打造一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鼓励多种方式经营。一时间,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等多种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像草原上的格桑花次第绽放。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最适合、最有效的模式呢?

王会林表示:“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最终股份制合作社成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主推形式。不仅因为其最大的特点是将‘以草定畜’作为牧户入股的先决条件,由合作社落实禁牧和以草定畜制度;而且其最能将牧民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起来,最有利于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也最有利于草原持续发展。”

对此,青海省对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整合质量评价并形成排序,遴选排序靠前、群众积极性高、县乡政府主动的100个合作社作为试点合作社,以股份制改造为抓手,强力推进合作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经过几年时间试验、探索,100个试点社股份制取得实质性进展,54个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

概括而言,股份制就是通过牲畜草场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等措施,形成以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为核心,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为内涵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具体而言,以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采取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实物(牧畜、草场)评估等级折现后入股,最终合计股份47634股,折现2381.7万元。

在推进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中,青海省坚持引导与扶持并重,对100个试点社在高效养殖等技术配套、有机品牌建设、牲畜保险试点、融资平台担保、气象水利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倾斜扶持,同时采取“集中建设”和“谁先整合资源谁先得到扶持”的建设方针,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如今,像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典型,正在青海广袤辽阔的草原牧区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

创新经营理念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质增效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有效处置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产生的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劳动力的解放。拉格日合作社共有劳动力341名,从事畜牧业的只有129人,剩余212人从传统生产中摆脱出来,融入二三产业发展。

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告诉记者,通过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对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重新按劳分工,其中劳务输出101人,经营宾馆、餐饮39人,从事藏族服饰、藏式家具、畜产品加工等60人,以及从事出租车、推销畜产品及外出打工等,劳动力实现了优化配置,分工分业。

此外,拉格日合作社将入社牧户的草原奖补资金用于二三产业发展,给牧户20%的利率作为回报,盈利部分规定按每户入股资金进行利润返还。筹集资金860万元在泽库县修建了面积1862平米的宾馆及餐厅;在拉萨投资近100万元建立了合作社有机畜产品直销店。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进而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拉格日村牧民实现了减畜增收。2012~2016年,合作社实现经济纯收入1541.62万元,累计分红超过1000万元。2016年,全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48元,比2010年增加9936元。收入中来自合作社分红资金超过70%。

与拉格日相距千里的海西州天峻县梅陇合作社,是青海省最早试点生态畜牧业的合作社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不断转型升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以牛羊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实现多元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的新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王会林介绍,目前,青海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65%以上均开办有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据相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2016年试点社一二三产收入比例达到52.35∶20.98∶26.67,二三产业收入超过一产收入,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草原增绿牧民增收——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纪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