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作为浙江农业援青队伍一分子的顾留祥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和当地农牧民抗风沙、抗严寒,在氧气较稀薄的海西州戈壁高原的盐碱荒地,成功培育出硬枝插扦高温育苗技术的黑枸杞苗木,并实现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如今,两万亩茫茫高原戈壁荒漠终于被改造成一片健康绿洲,不仅实现了产业发展,而且探索出了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用顾留祥自己的话说,他的工作只是农业援青的一滴水。
2014年8月,农业部在青海西宁举办全国农业援青合作对接活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出席活动并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立足青海省藏区农牧业实际,重点突出生态援助、项目援助、智力援助、市场援助等四个方面,努力搭建农业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合力推动青海省藏区农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此,农业援青掀起热潮。
3年来,正是像顾留祥这样的一滴又一滴水,才汇聚成了农业援青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河。
生态优先,建起来的都是绿色产业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时任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农业援青工作正是基于对青海特殊生态地位的战略性认识,秉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开展生态援助推进农业绿色产业发展,不断推动青海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昔日戈壁高原的盐碱荒地通过改良和整理以及黑枸杞苗木的种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高,防沙固沙能力大大增强。顾留祥说,如果将绿色和产业分开来说,绿色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产业则是要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增收。“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带动当地农牧民参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果说这只是农业援青建起来的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那么更高层次、更高规格的绿色产业就应该大书特书。一个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转变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重点,以实现草原保护、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探索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作为核心任务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已成为青海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时任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表示,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青海牧区人草畜矛盾突出,现有的草地资源已无法承载牧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局部地区已失去支撑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可持续发展,对青海至关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农业部同意在青海设立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这是农业部开展农业援青工作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绿色产业的力量。在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青海草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在三江源核心区内的黄南州泽库县68万亩黑土滩如今已减少到17万亩。
智力支持,留下来的都是远虑良策
在青海省2016年对口支援农牧业发展情况报告中简要地写着这样一段话:北京市农委先后在玉树州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120人次;江苏省农委与海南州交流互访36次,举办培训班4次;山东省农业厅选派专家30余人在海北州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员586名……
虽说是一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数字,但是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不仅有农业援青省市农业技术专家辛劳的汗水,也有农业援青省市相关单位的默默付出,更是农业援青省市对青海高原的一份大爱。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在让当地农牧业部门大开眼见的同时,也悄悄地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
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感慨道:“青海农牧业要走出去,就一定要发展智慧农牧业,要重视和打造高原生态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扩大高端销售渠道,才能真正促进农牧民增收。这些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离不开全国农业援青人才队伍的把脉问诊与建言献策。他们作为人才,又为我们培养人才,这才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除此之外,农业部连续多年委派干部到青海省农牧厅、黄南州河南县挂职,同时农业部接收青海农牧干部到部里挂职锻炼;各农业援青省市农业部门也委派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团队到青海地方挂职开展工作。双向挂职交流的农业援青深化人才交流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孙文龙说:“深化与创新农业援青人才交流机制,一来可以引进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补青海农牧业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短板;二来可以让这些技术人才为青海当地培养更多的农牧业技术人才,增强青海农牧业发展内生动力。”
在农业援青工作3年期满时,农业部援青干部、河南县副县长李蕾蕾选择留下来再干3年。李蕾蕾说,继续留下来为的不仅是兑现当初的承诺,帮助河南县摆脱单纯依赖天然草原放牧、靠数量规模粗放型增长的发展困境,走出一条载畜量控制、草地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牧民收入增加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也是把自己为河南县长远考虑的发展良策付诸实践。
项目帮扶,拿出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农业援青项目帮扶就是要拿出真金白银来,集中力量办大事。青海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不足,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发展,农牧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人才、先进的技术提供支撑,更需要有可靠的项目、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自农业援青以来,农业部已安排青海农牧业发展资金超过80亿元。通过农业部牵线搭桥签约合作项目80余个,签约资金超过70亿元;有机牛羊肉加工、鲑鳟鱼养殖、黑枸杞种植等一批项目已生根发芽。同时,6个援青省市还相继在对口受援地区实施了生态畜牧业建设、“菜篮子”工程、农牧业产业化工程等7大类67个项目,投入援青资金达到6.18亿元。
如果再算一下细账,就要打开农业援青项目帮扶的“账本”。北京市在玉树州实施了游牧民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牦牛高效养殖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等目,投资超过5000万元;上海市在果洛州实施了生态畜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和特色产业扶持等项目,投资超过1亿元;山东省将援建项目与现代农业示范区资金捆绑实施,援助海北州投资近4亿元……
青海省农牧厅计划处处长马统邦说:“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不仅体现了农业部以及各兄弟省市援助青海的真情实意,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青海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动力更足,平台更高,效果更好,空间更广。”
目前,农业援青在主体对口援助的基础上,正在由单纯的项目支持与援助变为“援助+合作”,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全方位合作,极大地拓展合作领域空间。与此同时,农业援青工作更加注重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业援青,尤为亮眼的要数东西部涉农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农业援青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与青海企业开始合作,逐步形成借外力、增内力,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援助的新局面。
马统邦表示,引导内地企业与省内企业合作开发农牧业优势资源,实现了龙头型项目的引进,延伸了农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青海农牧业转型发展,企业援青已成为带动青海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开拓市场,赚回来的都是声誉口碑
2015年6月11日,青海柴达木枸杞一条街启动仪式在浙江省嘉兴市多德福嘉兴食品城举行。跨越2000多公里,海西州14家枸杞种植加工企业要把最好的枸杞产品直接带给嘉兴的消费者。在嘉兴援青指挥部的支持下,借助嘉兴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成熟的市场环境,14家企业入驻多得福食品城形成枸杞一条街,青海柴达木枸杞产品从此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李胜业说:“青海柴达木枸杞一条街是嘉兴市对口支援海西州都兰县的产业项目之一,也是海西州枸杞企业利用援青平台首次组团走出去拓展枸杞销售市场的一次重要尝试,将最终形成覆盖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辐射长三角的枸杞产品销售网络,提高海西枸杞销售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青海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高原气候特点,始终秉承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特性如牛羊肉、乳制品、冷水鱼、果蔬、枸杞、中藏药材等生态、绿色、有机产品品牌。但是,这些优质的农畜产品如何走出去,一直都是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农业援青市场援助工作的深入推进,青海更是主动作为不断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成果显著。一些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前往青海考察调研,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一批企业充分挖掘青海绿色产品的增值潜力,并致力于青海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推进青海农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如今,在北京、上海、四川成都等城市,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示体验营销中心已经成为了大美青海优质农畜产品的形象窗口,以品质换声誉换口碑。2016年全年,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示体验营销中心营业额达到1500万元,2020年的目标是实现销售额2000万元。
青海省农牧厅市场信息处处长鄂永利说:“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品牌建设与发展应该是农业援青工作市场援助的题中之意,农业部和援青兄弟省市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青海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能走出去,要走得好,走得更远,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帮扶脱贫,扶起来的都是源头活水
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既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也是如期打赢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精准脱贫,对于农业援青省市而言,这份责任在肩头更是沉甸甸的。
几年前,人多草场少的现实让家住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托叶玛村的牧民才仁东周一家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现在,他们一家已经脱贫了。谈起脱贫的经历,才仁东周告诉记者:“以前我家的收入主要是养牛养羊,因为草场少,一年挣不了多少钱。2011年我进入水厂,成了专职的(水源保护队)巡护员,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现在我们一家有两个人在厂里上班,每月都有6000元的稳定收入。”
才仁东周所说的这个水厂是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天津市援助黄南州发展成果。在这场与贫困的面对面对垒中,青海聚能瀞度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展现出了农业援青企业应有的担当。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为当地提供劳动就业岗位近百个,平均每人年均实现增收3万元,大幅提高了当地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
与黄南州毗邻的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复杂多变且自然环境恶劣,受自然地理的制约,多年来,作为该州主导产业的畜牧业,仍处在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特有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牧业生产增产不增收成为一种常态,牧民收入来源渠道窄,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打赢果洛脱贫攻坚战,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不仅要紧紧围绕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核心任务,不折不扣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而且要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口支援的要求,紧密结合果洛当地实际,集中力量全力支持配合,共同研究建立健全长效扶贫机制。
长效扶贫机制的建立离不开产业支撑,上海援助果洛引进的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就是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坚定实践者。通过高于市场价收购当地牧民牦牛;开发牦牛肉深加工产品;培育品牌提升附加值,果洛的牦牛产业仿佛在一夜之间又重现生机。产业强则牧民富,通过草场流转、订单收购等方式将牧民与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真正成为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