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产经

“科技哨站”建到田间地头

时间:2017-07-05 12:08    作者:张璠   来源:中国网    热搜:科技,科技阅读量:4346   

曹雷本报记者杨丹丹

不久前,安徽农业大学徐文娟副教授带着价值两万元的蔬菜种子,从安徽明光到定远,她马不停蹄,两天时间跑了7个蔬菜种植大户,送去蔬菜种子,发放技术明白纸,手把手指导村民新品种种植管理关键技术。

从去年担任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明光市蔬菜产业联盟首席专家以来,徐文娟率领团队,围绕当地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新品种引进、绿色防控、技术帮扶到指导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园创建、高效种植模式推广,为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开出了一系列“对症良方”。在她的指导下,当地一个合作社主打产品辣椒成功申报“绿色食品”,产值效益提升了20%~30%。

在安徽农业大学,还有70多个这样的产业联盟,它们就像一个个“科技哨站”,在江淮大地迸发出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大力量。

构建“一站一盟一中心”推广模式

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4月,是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十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成立初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推动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换言之,就是要探索新型大学农技推广模式。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关键是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该校校长程备久说。在研究发达国家农技推广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安徽农业大学提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技推广模式构想。

所谓“一站一盟一中心”,“一站”即“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是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平台的物质载体,包括一幢综合大楼,以及教室、远程培训终端、会议室、产业研发中心等,并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能够进行农业的常规检测分析。周边500亩土地,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制度保障。“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技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是校县合作的联合办事机构。

“这种大胆的构想,就是从农业生产和高校办学的实际出发,确保农业技术始终面向农业现代化一线。”该校副校长姚佐文说,“综合试验站”建在田间地头,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

打造科技扶贫主战场

学校把突破点放在了金寨县——安徽省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主战场之一。

2013年12月,学校与金寨县签订了共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协议,双方围绕该县现代农业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人才技术需求,按照“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模式,开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篇章。

体制建立起来,需要良好的工作机制来运转。为此,学校探索了“四体融合”的运行机制,即将安徽农业大学的研发主体与地方行政主体、推广主体和N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实现农业技术“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

茶叶是金寨县特色主导产业,但因为良种茶园少、管理粗放、绿色防控意识不强、加工设备落后,市场开拓不起来,没有影响力。安徽农业大学组成以张正竹教授为首席专家的4人专家组,金寨县成立以解正定为组长的6人农技推广专家组,选择了一笑堂茶叶花石基地、谢裕大茶业金寨分公司9个服务对象。

张正竹说,以前的科研成果转化相对难,找不到转化的对象,现在直接面对农业经营主体,就实现了“有头有尾”,科技成果不会再束之高阁。对于生产一线的企业主体来说,以前遇到技术瓶颈,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求人托人找关系,有时候还找不到对口的专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有了技术难题,就可以找当地和学校双方的专家都可以。

福驾茶业有限公司是金寨当地的一家龙头企业,当时公司想利用丰富的夏秋茶资源开发红茶,但苦于没有技术,生产陷入停滞。张正竹带着专家组来到福驾茶业,为帮助企业研发金寨红茶,连续熬了4个通宵,调制出别具一格的优秀“金寨红”,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专家组又指导企业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红茶》省级标准,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

对于学校联盟专家来说,不仅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更要引领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专家组更把目光放在了产业发展的全局上。校县双方专家组在调研该县茶产业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2014年重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2015年重点开展茶叶标准化场房、基地建设,2016年开展六安瓜片、金龙玉珠、皖西白茶等联合体建设,并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举措。

这一系列举措让金寨出口的绿茶供不应求,已经成功出口到欧盟,出口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在2014年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金寨县获得“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

让农技服务更贴近产业需要

“养猪也需要文化,需要创新。”安徽金寨鑫农养猪合作社的宋永堂感叹说,他能够将放羊的黑毛猪肉从每斤7元人民币卖到98元时,少不了安徽农业大学的李福宝教授让他“少走的弯路”。

宋永堂,曾是一名IT行业的高管,2007年察觉到市场中“土猪肉”的商机,回到家乡安徽金寨当起“猪倌”。宋永堂说,由于不合理的养殖方法,导致猪肉品质不出众,销路很难打开。“雪上加霜”的是遇到起伏不定的市场行情,每头猪平均亏损600元人民币时,他心生放弃。李福宝的出现和技术指导让宋永堂的养猪事业出现转机。新厂选址、品种改良、养殖模式等都得益于李教授的指点。宋永堂说,只需要执行李老师的技术“指令”,养出来的猪一路价格走高。

金寨县大畈村书记叶乃权介绍,村里有水田1600多亩,基本都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冷沁田,产量低,抛荒严重。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丁克坚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来到村里,一开始农民接受的意愿低,将信将疑。丁教授脱下皮鞋,亲自下田,增产三分之二的效益,让农民觉得这个教授有“绝活”、传“真经”。2015年,大畈村建立了育秧工厂,提升了作业效率,每亩降低成本100多元。2015年,每亩综合效益增加1000元,让经营主体们尝到了甜头。

在金寨县,像宋永堂、叶乃权这样受益的农业经营主体还有很多。有了在金寨县成功的探索,很快,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安徽全省迅速推进。学校将“金寨模式”嫁接到其他贫困县区,在安徽全省共组建了7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派出了350多位专家教授,扶持了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茶叶、经果林、毛竹、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八个综合试验站,就像覆盖在江淮大地的一张大网,连接起农业科技的高地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大田,实现了对安徽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正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承祥所说,打造“百年老站”,这是该院的建设目标。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科技哨站”建到田间地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