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闻网 - 产经

京津冀需全面全力建设“微中心”

时间:2017-05-23 13:20    作者:夏冰   来源:    阅读量:8599   

本报北京5月22日讯 (记者徐蔚冰)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区域蓝皮书》新闻发布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蓝皮书主编赵弘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区域蓝皮书:中国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报 告 (2016—2017)》。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与区域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北京治理城市病也必须跳出北京,站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城市功能的分散布局。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对于优化北京都市圈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建设集中承载地和“微中心”这一有关要求,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赵弘认为,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微中心”必须摒弃三地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统筹规划与推进建设,全面增强“微中心”对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解的吸引力。具体来说,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要科学选址、聚焦重点,打造“微中心”试点示范。赵弘认为,“微中心”建设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近期,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的“微中心”数量不宜过多,建议近期规划5—6个重点 “微中心”集中打造,尽快形成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城融合、专业化发展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地。远期,可结合京津冀整体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城市群内优势产业链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第二批乃至第三批“微中心”,最终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特色功能的“微中心”共同簇拥下的京津冀大都市圈格局。

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微中心”建设规划。赵弘指出,“微中心”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其规划建设必须遵循内在发展规律,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先行,高水平编制好“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建设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微中心”规划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

第三,要加快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微中心”综合承载力。赵弘说,一是打造以市郊铁路为重点的“1小时通勤圈”。努力形成以市郊铁路为重点,以高速公路和城乡主干道为支撑的交通网络,构筑起“微中心”与北京中心城区高效便捷的“1小时通勤圈”。同时,还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微中心”的水、电、气、热及信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微中心”运行保障能力。二是重点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及酒店、会议等商务设施建设。

四是要探索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健全“微中心”建设保障体系。赵弘强调,一是要争取国家和三地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微中心”建设用地指标的倾斜,优先满足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二是要研究制定 “加快京津冀区域重点‘微中心’开发建设的意见”,力争从土地、资金、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对“微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三是要探索建立以“微中心”为基本规划实施单元进行区域统筹的新机制。四是要积极引入和尝试PPP模式,充分发挥国内知名特色产业投资运营商、综合服务运营商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私营企业等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微中心”开发建设。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京津冀需全面全力建设“微中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