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错峰休假、错峰出行,可缓解节假日期间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衡,也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使假日经济可循环、可持续增长。
政策微评
胡畔
清明小长假刚结束不久,开春以来的第一轮假日经济逐渐落下帷幕。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在清明假日期间,全国旅游市场共接待游客0.9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0亿元。
整体来看,此次清明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一是阖家出游、踏青赏花、驱车自驾成为此次清明假日的特色,以观光为目的的出游正在向休闲游、品质游转变。几大租车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清明期间的租车出行人次较去年同期有快速增长。
二是假日期间,各地积极推动并引导旅游行业打造旅游新产品和新线路,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以满足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使得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假日经济活力不减。
例如,四川省都江堰市于4月2日举办“2017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来到现场,当天全市共接待游客20.27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3.0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25.58%。
同时,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不少职工选择将4月5日、6日、7日三天安排为带薪假期,与清明节的三天假期及4月8日、9日的周末假期组成长达八天的长假期出游,带动了出境旅游的增长。
可以看到,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旅游消费者习惯的逐渐转变,假日经济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时代特色。例如,游客从传统的景点游览观光转为休闲品质出游、出行方式随着互联网租车平台的发展而开始偏向租车自驾、各地对于旅游业的引导也由“卖门票”“卖风景”开始转为“卖服务”“卖特色”。
有专家表示,随着消费者意识的转变和旅游服务业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将会越来越好,用于假日消费的支出会不断增加,我国假日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不过,尽管假日经济带来诸多利好,但同样也应注意到其中的一些弊端。例如,假日经济往往表现出短暂性、集中性和爆发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容易造成市场资源配置失衡。
事实上,不论是在清明小长假,还是“五一”“十一”黄金周中,旅游、娱乐、购物的人数都会呈井喷式增长,而这种集中式的消费、出行又往往会给交通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带来压力,造成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等问题,市场也会因人数的集中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等到假日结束后,随着人潮的退去,许多地方会出现设施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市场也会因人数的减少而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此外,在假日中,许多景点人满为患、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等现象,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使旅游价值大大降低。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弊端?笔者以为,实行错峰休假是补足假日经济弊端的首要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此前也印发过 《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错峰休假。即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
尽管从具体实行情况来看,错峰休假、弹性作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率还有待观望,但事实上,假日经济里出现的人流过密、交通拥堵、服务供不应求等现象,皆是由于节假日期间,旅游消费者过于集中所致。若实行错峰休假、错峰出行,一方面可以缓解节假日期间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衡,避免当地经济的发展遭遇过热或过冷;另一方面,也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促使假日经济可循环、可持续增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