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唯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则表明该国家或者该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来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目前全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在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将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基数日益庞大。
数据显示,到2011年为止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2%。根据《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提高到18.2%左右。”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新挑战。
目前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在空闲时间选择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为此,旅游业有必要作出相应的产业创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高龄老人,从而促进满足旅游业的需求。近年来,老龄群体服务业所占比重大,使旅游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而老龄服务业不断创新,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老龄金融”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发展老龄金融是金融机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
我国老龄金融发展中存在养老观念陈旧,老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缺乏综合性老龄金融产品,老龄金融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和政府社会部门通力合作,开展老龄金融教育,引导积极的养老观念;加快老龄金融创新,提高老龄金融服务;发展综合性老龄金融产品,推动老龄金融产业全面发展;培养老龄金融人才储备,提升老龄金融服务总体素质。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事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问题。要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总结各地实践模式,搞好顶层设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慈善机构各方面共同努力,加上职业院校供给侧改革,对于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老龄事业发展、新兴老龄行业发展、老龄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加明显,增加老年金融服务项目。但老年群体具有特殊性,对金融服务也有特殊需求,金融领域必须具有一定的持续创新模式,通过对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群体作为试点,提高银行对老年金融业务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推动我国老年金融服务创新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其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政策、针对性产品研发、人性化服务和制度建设等,金融服务业积极适应新兴行业和业态的资金管理要求,不断加大现金管理业务产品创新力度,推出多种现金管理与供应链融资融合的服务方案,有效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合力破解养老产业经济发展迟滞的局面。
农业银行现有的适合老龄群体的金融服务支付监管平台,集结算、登记、监管、查询等功能于一身,并运用当前的科技手段,运用“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在老龄旅游、老龄旅居 “互联网+老龄金融+老龄产业金融”的模式创新。避免老年人金融服务中所谓良好的理财模式欺骗老年人,该产品解决了老龄化群体的财产安全问题。
在我国推动养老金融的发展,是我国银行业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亟待进一步改善业务结构,改变过于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推进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推动银行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资源共享,促进商业化金融业态经营的转型升级,推进我国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帮助老龄化产业群体锁定优质客户。随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金融服务需求,切实解决老年人金融服务难题,实现老龄金融创新资本在合作金融机构合规的闭环当中形成健康流转,成为各银行业机构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系中国农业银行)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